第二十章 人才濟濟(1 / 2)

謀臣文官方麵以賈詡為主,這沒有任何異議。

賈詡在長安便被拜為左馮翊、光祿大夫、宣義將軍,主要掌管西涼軍人事考察大權。後來辭了左馮翊的官職,上交了宣義將軍的印綬,隻保留了光祿大夫的虛銜。

張繡舉兵,計謀多出賈詡。策反劉辟龔都、楊奉韓暹、雷薄陳蘭雖然都是張繡提名的,但具體操作都出自賈詡手筆。八封不同的勸降信,賈詡在其中把握人心忌諱難言之處、一一陳說利害,都一舉成功誘導這些人“另投明主”。其深諳人心之能,令人驚歎。

賈詡為人平和,不喜歡與人爭權奪利。楊弘主動來投,並積極勸降與他素來交好的張勳,為張繡安定淮南鞍前馬後。賈詡見此,主動辭去了張繡的長史之職,推薦楊弘繼任長史,自己隻掛一個軍師的虛銜。此舉贏得所有張繡麾下文武歎服,人人見之都敬稱一聲:“賈大夫!”

於是楊弘仍然是長史,位居張繡軍第二謀士。

而閻象和韓嵩屬於能臣幹吏那種。張繡繼續用閻象為主簿,負責掌管文書、審核並頒布政令。韓嵩還是參軍之職,這兩人是張繡處理民政方麵的左右手。

另外文臣謀士隊列裏麵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名士袁渙袁曜卿!

這倒黴孩子,直接被張繡親自俘虜了。倒不是張繡亂軍中慧眼識英才,而是張繡上陣打仗,是專挑軟柿子捏。隻看見袁煥身邊護衛不強,而且袁渙身著文官服飾,於是直奔袁渙而來。

曆史在這一刻貌似重演了。真正的曆史上袁渙就是在呂布和袁術的亂戰中被呂布生俘的。隻是後來曹操滅了呂布,袁渙便跟隨了曹操。再後來鎮守地方、或中央任職,多有建樹。

隻是此人實在沒有行軍打仗的才能,雖然關鍵時刻想力挽狂瀾,但害的袁術連最後三萬精銳都葬送了。也或許,袁術本就想那樣做,袁渙隻是當了一個台階的作用。

張繡可不會像袁術那樣作死,讓一個不是謀士型的人隨軍打仗。好歹好說勸袁渙幫自己處理民政,刷新吏治,舉薦人才。要知道,張繡聽楊弘說,陳郡袁氏,那也是世家大族,這個時代的世家大族,人才那是很多的。

隻是袁渙每次被張繡召見,或者見了楊弘閻象等等袁術舊部,都是一臉羞愧。特別是見了楊弘,頭都想鑽到地縫裏麵去。要不是他性格倔強剛直硬要正兵相接,怎會導致袁術最後的大敗?

有人偷偷報告張繡:說袁渙有一次在夜裏,喝的爛醉,罵張繡為什麼要士卒吃幹糧,吃幹糧也就算了,燒十萬鍋開水幹什麼?還罵自己蠢,發誓再也不在行軍打仗方麵指手畫腳。

張繡聽後隻是一笑置之,反而更加重用袁渙了。袁渙第二天便自己請罪了,張繡安慰一番。此後袁渙便開始漸漸消除心裏的芥蒂,專心幫助張繡頒布新政。不為別的,就為了淮南水深火熱的民眾。

文官方麵,主幹的就是賈詡、楊弘、韓嵩、袁渙、閻象這五人了。雖然說還是規模太小,根本無法與曹操袁紹孫策相比。但相比在宛城那會兒,可以說已經初具規模了。

相比於文官方麵以賈大夫為首,武將方麵卻暫時沒有領頭羊。

先說張繡的部將中目前能力最強的張勳、李通和楊奉三人。

說實話,張繡也不懂張勳為什麼會表示可以向自己效忠,在張繡的意識裏,張勳不應該和紀靈一樣都是袁術的死忠黨嗎?

不過碰巧生擒了張勳,張繡還是裝模作樣地學曹操對敵將的態度:剛進入蘄陽城的時候,便親自為張勳解了繩子,奉為上座,滿臉誠懇地希望張勳加入自己的陣營。張勳自然是以深受袁氏恩澤為由,嚴詞拒絕了。張繡本來就沒抱希望,便讓人押張勳下去,先好生招待著。

隻是在這時,半道投降的楊弘不知道跟張勳說了什麼,張勳的態度便變得鬆動了,隻是還是沒有答應為張繡效忠。不過張繡相信這也是早晚的事了,便很“自覺”地把張勳劃到自己的部將裏麵去了……

其實隻是一個小小的表態,已經十分讓張繡喜出望外了。雖然張勳在整個三國舞台隻能算二流大將,撐死算一個準一流將領,但張繡現在連二流將領都稀缺的很。張繡又讓楊弘去勸紀靈,這次楊弘確實大搖其頭,並坦白告訴張繡自己對張勳說了什麼,和為什麼不肯勸紀靈的原因。

據楊弘所說,楊弘平日裏便和張勳、橋蕤和陸勉三人交好,這三人都對袁術這樣的主公是那種不得不效命、內心卻深感失望的人。

這種感覺在兩年前,孫策為袁術攻下廬江郡達到了頂點!

原本的廬江郡太守是陸康,此人深得廬江郡軍民擁護。袁術垂涎富庶的廬江已久,以陸康不肯借糧為名,出兵攻打廬江。隻是陸康太難啃,軍民上下一心,袁術便讓孫策去啃這塊硬骨頭,並許諾孫策打下廬江,便讓孫策做廬江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