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
小引
祖詠,洛陽人,開元十二年進士,其詩《終南望餘雪》曰:“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相傳此詩為應製詩,按規定為五言六韻,共十二句,但祖詠隻寫了四句就交卷了,問他為何不把全篇寫出,他答道:“意盡。”
1
終南山在長安之南,山上有天下第一大道觀樓觀台,為尹喜真人觀星望氣以待老子處。
樓觀台內有道士幾百,個個肥頭大耳,多修習“躡雲神功”。相傳此功為春秋時列禦寇所創,講究以氣禦勁,修到第九重時,能隨風上下,白日飛升。
觀深五進,最裏一殿供的是太上玄靈鬥姆大聖元君,鬥姆殿進去,乃是一小院,院內又一小殿。
小殿依山而建,山高萬仞,直插雲霄,仰首不見其頂。
每月月圓之夜,道士們沐浴淨身,然後在住持及監院的引領下,列隊入小殿中。殿內陰暗狹小,供著三清,壇前燃著兩盞長明燈。繞到壇後,是一暗門,推開,露出一洞。眾道士悄無聲息步入洞中,在黑暗裏走了約半盞茶工夫,豁然開朗,眼前是萬壑千峰,月色如洗。
道士們所立之處,乃是一平台。往上望,壁立千仞,明月高懸;往下看,雲霧繚繞,深不見底。
平台中間一小壇,鐫著“升仙壇”三字。
道士們五個一組,上壇靜坐。方入壇中,衣袂已向上飄舉,就如天上有極大力將他們往上吸一般。有些道士,能升起半尺有餘,但多是隻聽見衣衫作響而身體不動的,突然就有一人,定是“躡雲神功”練到第九重的,緩緩升起。眾人齊聲驚歎,目光亦隨著此人的升高而抬起。那道士便在眾人羨豔的目光中直直向上升去,越來越小,忽然“倏”的一聲,再無蹤影。
眾人嘖嘖稱奇,在住持及監院引領下,原路返回,待到下個月的月圓之夜,再來一次。
2
那一日,來了兩個掛單的道士。
兩人一樣打扮,皆是圓領青褐色道袍,偃月冠,白布腰長襪及多耳麻鞋,清清爽爽。
說是師兄弟,大的叫朱抱樸,瘦高精幹,小的叫梁守拙,塌鼻厚唇,看去十分的厚道。
知客報過監院,安排他們在客房住下。
隻對他們說鬥姆殿後小院,乃是住持閉關之所,不可輕入,其他地方,盡可隨意走動。
兩人唯唯諾諾。
平日裏擔水掃地,種菜砍柴,十分的勤快,一有閑暇,便研讀經卷。
問他們是從哪裏來的,卻是池州青陽縣陵陽山萬壽宮,乃竇子明得道處。
又說師兄弟兩人自小一起長大,師兄朱抱樸仰慕終南勝境,要來瞻仰,師弟梁守拙便跟著來了。
3
轉眼又是月圓之夜,眾道士在平台上肅立,看升仙壇上的五人於月光中靜坐,默運神功,以期得道成仙。
四周一片靜寂,隻偶爾有山果跌落,砸在地上,傳來“卜”的一聲。
突然一聲暴喝:“你兩個是從哪裏來的!”
便見到兩條人影從人叢中躍出,幾個起落,已搶到了洞口。
樓觀台的住持葉靜能正在升仙壇上,此時已升起一丈多高,猛聽到那聲暴喝,內息一亂,“呼”地從高處跌落下來。
也不見他如何動作,已鬼魅般移到了洞口處,仍是閉目靜坐著,卻擋住了那兩人的去路。
而眾人此時亦已蜂擁而至,把那兩人團團圍住。
原來卻是那兩個掛單的道士,此刻被圍在中間,麵白如紙。
師兄朱抱樸兩腿一軟,“撲通”跪下了。師弟梁守拙卻仍是呆呆站著,有些不知所措。
葉靜能仍是閉目靜坐著,微微牽動嘴角,道:“扔到崖下去。”
就有八個人出來,四人抓住朱抱樸手腳將他舉起,另四人則依樣畫葫蘆地舉起梁守拙,走到崖邊,喊一聲“一、二、三”,就把兩人扔了下去。
4
兩人在雲霧裏悠悠乎乎下落,竟不知落了多久,隻當這回非摔成一團肉泥不可了,卻見下麵隱約有水光映上來,再仔細看去,果然是一深潭,在穀底靜靜地臥著。
自己卻聽不見身子落入潭水中的巨響,隻覺五髒六腑都被震移了位,腦裏“嗡”的一下,就暈了過去。
梁守拙身子比較粗壯,醒得快一些,他拚命遊到岸邊,喘了半天粗氣,卻不見師兄浮起,便又潛入水中,一點一點地摸索著,總算是把朱抱樸摸到了,又死命把他拖上岸,直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
次日二人醒來,四周一望,便叫聲“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