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房間共有四間,古院長把年齡相近的孤兒安排住在同一間房。其中三間是女孩,隻有一間住著男孩。孤兒院曆來女多男少。一來被遺棄的男孩少,二來不時有家庭過來領養,也多是要男孩不要女孩的。古院長對男孩女孩都一視同仁,把這些孤兒當成自己的孩子。
孤兒院並不大,孩子們平時喜歡在遊樂室玩。說是遊樂室,其實隻是一間空大的教室,裏麵所有娛樂設施都是古院長親手製作出來的。有木製的滑梯、蹺蹺板,還有幾匹帶著弧圈底的搖晃木馬。院子中的大樟樹上還係著一個秋千。
黛玉最喜歡的去處是一個小小藏書室。藏書室很清靜,平時少有人來,裏麵有一張長木桌子,配著六把椅子。窗戶朝南,光線明亮。北邊和西邊的牆麵擺著四個一米八左右高度的書架。不消說黛玉也知道這些桌椅書架出自院長之手。
書架上放滿了書。這些書都很老舊,有的書裏麵還蓋著市圖書館的章,是圖書館換新時淘汰下來的書。書的種類很多,經史子集、國內外經典名著有不少,甚至還有供小孩子看的漫畫書。經史子集之類的書,黛玉前世裏已看得爛熟,便隻挑那近現代作家的著作看。她雖不識簡體字,但連猜帶蒙,也能大致看懂。
看得多了,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自然深了。她最喜歡張愛玲精致玲瓏的文字和周作人平和衝淡的文風。一天她在書架頂部看到一套四大名著,便架著凳子取了下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中的故事,她是熟悉的,隻是沒有完整的看過。不過最吸引她的還是《金瓶梅》。
她猶豫著要不要翻開來看,畢竟這本書在她那個時代是鼎鼎有名的黃書。不過在經曆了其他現代書籍的洗禮後,她知道這個世界的人是開放而隨便的。這本書既然能夠行銷於世,位列四大名著,想必看看也無妨。其實林黛玉拿在手裏的這本《金瓶梅》已經是閹割後的綠色版。
她小心翼翼的看著,書中描寫的生活細節讓她有一種熟悉感。她看得入了迷,回想起上一世的生活遭遇,心裏感慨不已。總的來說她是喜歡現在這個時代的。她感覺出了一種自由,不必整日守在閨房看書繡花,外麵的世界是鮮活多彩向她敞開的。隻是她還不習慣去街上逛。
這個時代也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簡單隨意輕鬆。重要的是即便身為女子,在許多事情上,自己是能做自己的主的。這些都讓她感覺新奇而歡喜。還有一點讓她特別欣慰的是,她靈魂寄居的這具身體跟她上一世長得十分相像,雖然也瘦卻很健康。
林黛玉對孤兒院的生活也是喜歡的。她真心願意接納孤兒院裏的孤兒。這些半大的孩子讓她免於去承受在這個陌生世界裏生活原本會有的壓迫。院長和兩個老媽子的細心照顧,保持了孤兒院裏平和友好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