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東宮慘案(1 / 1)

尼古拉二世麵對國內的壓力,提出了許多措施以滿足各方要求,包括任命自由派的彼得?德米特裏耶維奇?斯維亞托波爾克-米爾斯基為內政部長,以接替被暗殺身亡的維亞切斯拉夫?馮?普勒韋。

1904年12月12日,沙皇發表一份詔書,包括同意擴大地方自治會與市議會的權力、為工業勞工建立保險製度、解放異族階級、以及廢止審查製度,意圖向反對勢力妥協,但關鍵的全國代議立法權仍未被納入。

甲午戰爭之後,扶桑強勢崛起,加入瓜分清帝國的列強行列,露西亞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等地與扶桑屢起爭端,1904年扶桑因與露西亞對東北與朝鮮半島的利益談判未獲回應,同年2月6日扶桑驅逐露西亞的外交官員,2月8日扶桑對露西亞開戰,露軍雖有較扶桑先進的軍備,卻一直處於劣勢,遭到沉重的打擊,因此引起公眾露西亞軍政的震撼與自信心受創,對沙皇的領導產生疑慮及不滿。

這持續的不滿,宛如在已經沸騰的鍋下麵還在加柴禾。

1904年12月,位於聖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廠發生罷工,聖彼得堡各界認同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罷工人數攀升至八萬人。1905年1月22日清早,東正教蓋龐神父帶領一個為數約三萬人的工人組織到東宮外廣場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遞交請願書,以表達勞工階層與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遭受到的欺壓,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與終止扶露戰爭,並期望不要有超時的工作與合理的待遇。

尼古拉二世從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當天不在東宮,當時負責守護宮庭的武裝士兵,列陣與示威群眾對峙,而聚集的民眾已漸漸增加到二十萬人,大家手拿著聖像、沙皇圖像,唱著聖詩與愛國歌曲,士兵後來對空鳴槍示警,不久之後便向群眾射擊,民眾在驚慌中逃亡而爭相推擠,蓋龐神父也在混亂中身亡。

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96人死333人受傷,反對勢力宣稱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保守估計約1,000人傷亡。這次鎮壓事件,引發了全國的憤怒,公眾對沙皇和露西亞的政治製度產生嚴重懷疑,一連串大規模的罷工在各地發生。

露西亞的革命也引發了殖民地的騷亂。高加索地區是露西亞從19世紀加入的新領土,有多個民族定居在此,其中亞美尼亞族與阿塞拜疆族雖然比鄰而居,卻因宗教與文化差異而時有衝突。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之後不久,傳出一名***遭到亞美尼亞革命聯盟黨員殺害,引發兩族的對立,於是在巴庫發生大規模的族裔攻擊事件,接著5月在納希契凡、8月在舒沙、11月在占賈持續發生衝突。

以沙皇為共主的波蘭會議王國,深受扶露戰爭帶來的不景氣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過10萬波蘭工人失業。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後不久,在波蘭的工業重鎮羅茲,工人以“打倒獨裁!打倒戰爭!”為口號,進行大罷工,同一時間,在華沙與其他工業中心,陸續發生罷工、示威或遊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蘭社會主義黨與波蘭王國與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的策動下,呼籲大規模罷工,波蘭全境超過40萬工人加入,持續了4個星期。當時示威民眾同時要求改善工人環境,以及給波蘭人更多的自治,2月開始波蘭的大學生加入示威,後來甚至有中學與小學的學生加入,學生抗議露西亞化並要求學習波蘭語的權利。

露西亞政府向波蘭的民族主義運動作出了讓步,但部份示威民眾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滿,露西亞政府已失去耐性,5月1日在華沙的一場遊行中,露西亞警察開槍鎮壓,有30名工人被槍擊。到6月中旬在羅茲,露西亞警察在其中一場示威遊行中開槍殺死了約10名工人,6月20日至21日,死者出殯時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抗議遊行,21日當天,遊行群眾與露西亞的哥薩克騎兵相遇,遊行群眾向騎兵投擲石塊,哥薩克騎兵開槍還擊,造成至少25人死亡。當天晚上憤怒的群眾開始攻襲警察和巡兵,並殺死不願投降者,遂演變成暴動,波蘭曆史稱之為羅茲暴動事件。6月23日,沙皇簽署了戒嚴令,露西亞步兵軍團進入發生動亂的城市,逮捕了部份滋事民眾,當時的民族運動團體認為不敵軍隊而自製,動亂終在6月25日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