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狡猾的楊純在此時並沒有立即出兵,而是一邊從各地征集糧草,好為日後大戰做好準備,另一邊則派人聯係拓拔洪越伺機行動,並許諾,如果北魏肯投降,不收取其地,不改國號,可以讓他為北魏的皇帝。
在這個交易中,沒有人看到其中的利害。當朝廷上下總算拿出個先守後談,邊打邊談的方針後,老謀深算的拓拔洪越突然讚成,並主動要求擔任大元帥一職。英親王是北魏皇帝的皇叔,在朝中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個讓所有大臣們都忌憚的人物,他掌管著戶部,管著朝廷的國庫,黨羽眾多。當初北魏的先皇在世時,一直壓著他,隻給個虛職。因此在那時候他還不能為所欲為,眼睜睜看著柔雲公主登上朝廷第二號人物,眾官的領袖。
真正能讓他翻身的是在三國同盟協定簽定後不久,寧漢二國未出兵前,楊純不斷奪取北魏的國土。朝廷上下對柔雲公主和新皇帝產生懷疑的態度,對三國同盟的協定也置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來主持大局,這樣素有“鐵骨王爺”之稱的拓拔洪越在其黨羽的支持下,迅速入朝參政。朝廷的權力開始從柔雲公主的手上轉移。
然而大漢和寧國的及時出兵,破壞了拓拔洪越的計劃。大臣們從新又看好柔雲公主,對其信任度增加。但還沒有過多長時間,寧國的快速慘敗讓大臣們的信心又開始動搖起來。自從楊純入侵北魏後,這些大臣們對楊純的忌憚真是達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
拓拔洪越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與楊純勾結上,可是正當他以為一切都按計劃之中進行時,大漢接連從楊純手上取得勝利,使得北魏的局勢轉好,也打破了楊純不可戰勝的神話。前線的將士的士氣為之高漲。拓拔洪越不得不再次耐心的等候機會。
時機轉變是在大漢的軍隊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突然從北方撤兵,而且撤兵之時不曾通知北魏的朝廷,這讓北魏的軍臣無所適從。緊跟著的是楊純的大軍壓進,寧國不斷丟失國土,更糟糕的是一致支持三國結盟的大將軍冷無為被降職貶到西邊去。
麵對這種情勢柔雲公主再次派使臣前去大漢商議,然而令人氣憤的是大漢君臣一概推脫,使者無功而返。在這種情形之下,楊純再次連奪三座城池,北魏朝廷投降的氣氛越加濃厚。
三軍統帥呼延烈由於打了敗仗,失去國土,被打入死牢。三軍統帥由征西大將軍蕭海山臨時擔任。在此過程中,柔雲公主是極力保呼延烈,因為呼延烈雖敗,但北魏的主力還依然保存,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創傷,能在楊純手上又沒有什麼屏障依靠保留這樣的成績,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從這一點看呼延烈的確是個可以信任的元帥。
然而在眾臣的喧囂中,一向沒有什麼主見的拓拔餘不顧柔雲公主的反對下達了旨意。蕭海山的才能比不上呼延烈,他惟恐遭遇呼延烈的覆轍,幾次上書要求辭去大將軍的職位,而朝廷上除了曾經帶過兵的英親王外,其他人都不適合擔任元帥的職位。
拓拔洪越趁著眼前有利的形勢,肆無忌憚的招攬百官,與楊純的聯係更加密切。本來在楊純的計劃中是要迅速平定北魏,可是不料後院著了火,平定下的北魏國土上,竄起了一大批的馬賊,以迅雷不戒及掩耳之勢從數千的人一下子達到了數萬人,更糟糕的是這些人都是訓練有素之人,從判斷上看應該是被打散了的北魏士兵和響馬們組成的馬賊團。他們肆無忌憚的攻取城池,搶奪軍糧,破壞力不斷增大。
在此等情況下,楊純不得不將腳步停下,他太明白這批響馬的破壞力、威脅力比眼前束手待斃的北魏要嚴峻的多。楊純幾次派兵征剿,都折損不少兵馬。其中原因是,這些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北魏人,他們熟悉地形,為頭的那些馬賊非常狡猾,人多的時候他們是避而不見,一旦人少他們就會發瘋似的衝出來,防不勝防,這也頗諳兵法之道。
不得已,楊純隻好帶著自己的近衛軍親自去征剿那些馬賊,但效果也不是很好。這怪就怪他的名聲太大,有幾次他隻帶幾個人在那些暗藏著馬賊們的眼皮底下溜達,可誰也不敢動。再好的誘餌,沒魚上鉤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