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第一,組織應主動了解員工個人的職業興趣和發展目標,評估其與組織發展和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盡量引導員工將個人發展需求與組織發展規劃相結合,並通過分析其能力、個性等,盡量將員工安置在匹配的崗位上。
第二,采取開放模式,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邀請直線領導和員工本人共同參與,綜合組織目標、個人目標和崗位需求來製定職業規劃。組織還應注意將共性規劃同個性規劃相結合,對不同崗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采取不同策略,尤其是對關鍵或特殊崗位,要製定更有針對性的方案。
第三,對職業生涯管理進行跟蹤指導。鑒於職業生涯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組織應協助員工定期檢查、評估及針對性調整,以確保契合其發展實際。
據研究結果,26-30歲是多數青年的事業起步期,其一生從事的職業類型將在該階段基本定型。因此幫助“80後”進行職業生涯管理,不僅有利於滿足其自我實現的利益訴求,對投入工作發揮強大的激勵作用,而且對其一生的職業發展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2.建立多維發展通道,拓展橫向職業發展空間
由於傳統觀念將職務和薪酬作為評價成功與否的標準,且很多組織將薪酬單一同職務掛鉤,所以無論是為了追求“成功”還是為了實現“加薪”,很多員工不得不以升職為首要目標。但受管理幅度和層次所限,職位總是相對有限,難以滿足員工升職的普遍需要。此外很多組織的晉升過程“隻上不下”甚至“論資排輩”,也造成眾多年輕員工苦苦等待卻沒有上升機會。
因此組織可考慮提供管理職務晉升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兩個通道,且後者可依據不同崗位設置多條。不同通道中的相同級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管理職務與專業技術職務,以及各專業技術職務之間應采取不同的績效評價標準,讓員工可根據意願和能力自行選擇。
此外組織還應拓展橫向職業發展空間。如進行輪崗,以有效減少員工知識和技能的局限,豐富其工作經曆和體驗。同時,據“庫克曲線”理論,創造力的發揮有一個最佳時期,超過一定年限創造力就會衰減。“80後”具有求新求變的特點,因此適時改變工作環境和內容,也有利於再次激發其創造力和工作熱情。
3.確保薪酬及晉升公平,豐富激勵手段
“80後”出生並成長於經濟轉型期,其價值觀由“理想型”轉為“現實型”,因此更加注重物質利益。同時相比前輩“得到的取決於付出的”,他們更信奉“付出的依賴於得到的”。因此組織應根據崗位性質、工作職責等因素,參考行業整體水平並結合員工需求,製定出對外有競爭力、對內有激勵性的薪酬體製。
“80後”尤其注重公平與公正,組織還需注意不同崗位間或同一崗位的不同員工間,薪酬差別應盡量合理;在晉升上更應依據科學機製和合理製度,嚴格遵循統一標準和程序,以個人績效為考評第一依據。
傳統的“升職+加薪”已遠不能滿足“80後”需求。他們普遍具有強烈的學習意願和自我完善的主動性。組織應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氛圍,製定係統的培養計劃,不僅針對上崗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創新、溝通、自我管理、團隊合作等方方麵麵的能力,從而令其不斷提升素質、開發潛能、形成核心競爭力,以應對“沒有終身的職業,隻有終身的就業能力”這一現實。
針對“80後”好勝心強的特點,製定工作目標時,組織可設定一個稍超出其能力範圍的目標,鼓勵其勇挑重擔;鑒於他們有強烈的參與管理的意願,可適當授權,給予一定的自主決定的權力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作為在“1+2+4”家庭模式中長大的一代人,他們對於鼓勵和表揚業已形成強烈的心理依賴,因此組織也要注意溝通方式,盡量多采用正麵語言進行激勵。
4.建設包容的組織文化,營造舒適的工作氛圍
“80後”強調自我和個性,並不代表完全排斥團隊和共性,關鍵在於組織文化是否能令其接受。鑒於他們是相對較晚加入職場的一代,此前組織已形成由其前輩主導的文化,所以倡導包容更顯得重要。組織應鼓勵“60後”、“70後”對“80後”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盡快熟悉業務、融入組織。日常工作中應減少命令式的要求,尊重他們自由發表觀點包括質疑的權力。組織還可通過設立內部論壇等方式讓他們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