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權的配置分析(3 / 3)

通過以上模型,我們可以分析企業的決策成本,以及影響因素變化時引起的成本變動,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企業的財務治理模式。缺點是該模型沒有給出量化指標,而僅給出了概念模型。當然,在確定財務治理集權與分權的最優程度時,除了權衡信息成本與代理成本之外,還需要考慮企業規模、信息技術、環境變化速度、政府管製以及控製技術的進步等因素。這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實踐,不斷地探索,以找到符合我國國情的財務治理模式。

三、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決策權配置的建議

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治理結構還很不完善,根據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上市公司財務治理的效率,就要首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明晰產權。我國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原國有企業或受政府部門控製的實體重組改製而來,受國有股東代表“缺位”和過度行政幹預因素影響,公司財務運行機製和運作方式並未發生根本性改善,表現在分別由國家有關行政部門等行使與國有股權密切相關的投資、經營、組織人事、利潤分配等重大決策權。所以對於國有上市公司而言,產權得到明晰後,資源得到重新配置。“產權變化所帶來的總效應在概念上也可以分解為配置效應和生產效率效應。”公司治理結構得到有效重組,治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財務治理機製也會相應地發揮作用,可以極大地降低治理成本。

2.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按照市場化、規範化和與國際接軌的原則改革和完善現有企業債券監督管理模式,完善信用評級製度。通過企業債券市場拓展融資渠道,改變過度依賴股權融資的狀況,充分發揮負債在降低代理成本、約束內部人行為方麵的作用。

3.完善會計信息披露製度。“財務治理包括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個方麵。會計信息披露製度是上市公司和外部利益相關者溝通的重要渠道,發揮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披露製度要做到準確、及時、公正的披露,才能使得企業的外部治理機製得以發揮作用。信息披露質量與上市公司的績效代理指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信息披露質量較高的公司,傳統的財務績效指標(ROA、ROE和Turnover)均高於披露質量較差的公司;同時研究發現,信息披露質量較高的公司,其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也要優於信息披露質量較差的公司。可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和透明度,對於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提高上市公司的績效具有顯著的正麵影響。而我國會計信息披露製度建立不久,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4.加快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進程,強化銀行監督在上市企業財務治理中的地位。債務融資在我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且融資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方式。因此,銀行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扮演的債權人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的主要大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商業化程度還不高,還不能在企業的治理結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需要加快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進程,強化銀行在企業治理中的監督作用。

5.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控製權市場。在企業外部治理的製衡機製中,公司控製權市場是一個關鍵的因素,“也是完善公司治理和解決中國股市全流通問題的重要一步。”它在企業外部對經理人進行約束,在企業外部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國的公司控製權市場剛剛起步,還沒有發揮作用。因此盡快建立公司控製權市場,完善治理結構,可以提高財務治理的效率。

6.加強上市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我國上市企業風險管理程序不科學,風險責任不明確,公司權力機構間缺乏有效製衡,缺乏係統化、科學化的風險管理製度,風險管理手段簡單,製度得不到真正或有效地執行。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缺乏,風險控製與財務治理不能很好相容,致使企業容易遭受風險損失,並增加風險成本。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則文獻——卡德伯瑞(Cadbury)報告的題目就是《公司治理的財務方麵》(The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報告中重點強調了公司內部財務控製和風險管理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南)斯韋托紮爾·平喬維奇: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製的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10

[2]林鍾高,章鐵生.財務治理——一結構、機製和行為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342

[3]張躍文,黃言,曹國慧.西方股權結構理論新進展及其政策意義[J].長白學刊,2004(1):81-83

[4]史林山.關於企業集團內部財務治理基本模式的探討[J].實務探討,2010(5):143-144

[5]武慧妍.企業集團內部財務治理基本模式探討[J].財稅金融,2010(4):27

[6]張宗新,楊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提升能否改進公司績效?——基於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