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權的配置分析(2 / 3)

分權模式又稱財務控製型,其中集團總部下屬各分、子公司有獨立運營決策權,總部僅僅對其運營結果進行必要的審核。特點表現為集團總部僅控製經營目標和結果,不顧及中間治理過程。

我們從成本分析的角度建立財務治理權配置的基本模型,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第一,代理鏈條是指從最高財權組織到最低財權組織之間的組織層次,描述的是以最高財權為起點的各科層組織之間的逐級代理關係。財權配置層次越多,代理鏈條越長,所生成的代理關係越複雜,產生的代理成本也就越大。(不同企業結構的代理成本)第二,最高財權是指最高財務決策權,一般掌握在公司總裁和財務總監手中,由其全權代理公司結構和治理的各項環節。第三,決策成本是指作出決策所產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和監管成本。代理成本指各級財權組織的決策者在完成上級財權組織所製定的目標時,保有私利,不能將其所掌握的所有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所產生的成本,如好逸惡勞,盲目進行杠杆收購,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或是高風險進行投資。第四,信息成本包括兩部分:一是指各級組織中的財務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和其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之間的差距所引起的信息成本,這和信息量的大小和信息的複雜程度有關;另一方麵是指各級財權組織的決策者能否及時地獲得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所產生的信息成本以及由於信息不對稱所發生的損失。第五,監管成本是指為了保證各級財權組織能夠及時準確地完成上級財權組織製定的目標,對各級財權組織的決策和貫徹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所耗費的成本。監管成本可以歸屬於代理成本當中。

由此,我們建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權配置的基本模型,其中總成本=代理成本+監管成本+信息成本。

財務決策權一般掌握在公司董事會和經理手中,然後,各級決策權再按照授權規則將權力配置給各級科層組織。隨著決策權的逐級分配,形成了代理鏈條,代理鏈條越長,說明分級越多。

從最高財務決策權開始,隨著權力的逐層分配,代理鏈條的不斷延伸,組織層級的增多,各層組織所需的信息量和信息複雜程度逐漸降低,信息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各級財務人員就可以及時地獲取有用信息,所產生的信息成本就會越小,即信息成本曲線隨代理鏈條的延長逐漸遞減。而由於組織層級的增多,各級代理人都保有私利,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會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代理成本也越來越高,即代理成本曲線逐漸上升。為了保證財務決策在各級組織的有效執行和降低代理成本,需要製定必要的監管機製和措施,由此產生了監管成本。代理鏈條越長,需要監管的組織就越多,產生的監管成本也就越大,所以監管成本曲線是單調增加的。但是由於代理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監管成本不會高於代理成本,即監管成本曲線位於代理成本曲線下方。而且,代理人謀求私利,所以代理成本隨代理鏈條的增加會急速上升,而監管成本不會無限製的增加,反映到模型中就表現為監管成本曲線上升的幅度不如代理成本大。其總成本(信息成本、代理成本與監管成本之和)呈先下降後上升的態勢,且在最低點右方的上升幅度比左方的下降幅度大,主要是因為代理成本的急速上升所致。在總成本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代表某一種財務治理模式的決策成本。總成本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對應著代理鏈條上的一個代理層級的設置方式。而總成本的最低點對應著財權的最優配置。注意到總成本曲線上有成本相同的兩個點(如A、B),對應著兩種代理層級的設置方式(如C、D),也就是說一個決策成本有兩種財權的配置方式。這是因為,這裏我們僅從決策成本的角度來考慮財權的配置方式,而財權的配置還要受到諸如決策的執行和反饋的質量和效率等因素的製約。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毫無疑問C點的財權配置方式比D點的方式有效。

通過對比集權與分權兩種財務治理模式下的決策成本,我們考慮在同一種組織設計製度下分權與集權所產生的成本的不同。同一組織設計製度就意味著代理鏈條的長度一樣。在分權財務治理模式下,各級組織對所要求的知識技能有較高的掌握程度,比上級能更為有利地了解和分析具體情況,因此比上級組織更能獲取較多的有利於決策的信息,因此在分權模式下的信息成本比集權模式下的信息成本低,在模型中表現為,集權模式的信息成本線在分權模式信息成本線的上方。而在分權模式下,各階層的決策者有了更大的決策權,有更大的個人利益,因此分權模式下的代理成本要比集權模式下的代理成本高,表現分權模式下的代理成本線在集權模式下代理成本線的上方。由於分權模式下的代理成本較高,所需的監管成本也較高,即分權模式下的監管成本曲線在集權模式下監管曲線的上方。

在同樣的代理鏈條條件下,分權模式下的代理成本和監管成本比集權模式的代理成本和監管成本高,分權模式下的信息成本比集權模式的代理成本低。但是,分權模式的最優配置鏈條比集權最優配置鏈條短,也就是說,分權所需的組織結構比集權的要少。這也符合現代企業組織設計的實踐。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我國國有企業大多采用集權組織模式,由於國有企業的所有者虛位,產權不清並且組織分層過多,代理鏈條較長,產生了極大的代理成本、監管成本和信息成本。在模型中,傳統國有企業的財權配置往往在集權模式最優點的右方,如點E。這樣不但決策成本較高,而且決策的執行質量和反饋速度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最終財權配置的低效率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這樣就可以解釋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