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館藏宋金瓷枕擷珍(2 / 2)

7.元寶形牡丹紋枕,宋代。長30厘米,寬28.5厘米,高13厘米。呈元寶形,前低後高。枕麵中間向下凹成弧形,四壁微弧向下內收,左側麵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通體施牙白透明釉,底部素麵無釉。枕麵元寶形雙開光內飾珍珠地牡丹紋。珍珠地劃花裝飾技法是在紅陶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以尖狀工具畫出裝飾紋樣,再以細竹管或金屬細管在紋樣以外的空隙戳印出珍珠般的小圓圈,施透明釉後入窯高溫燒成。燒成後的花紋線條呈赭色,與白色化妝土形成色調對比。此裝飾技法美觀大方,獨具風韻,是磁州窯係一種獨特的裝飾工藝。

8.白釉腰形開光“福祿”枕,宋代。長32厘米、寬16厘米、高11厘米。呈長方形,兩端稍闊,中間略收,枕麵前低後高,背立麵有二個圓形通氣孔。枕麵長方形雙線開光內,雙勾“福祿”二字。底部平坦,枕底及四側麵無釉露胎。該枕造型優美,胎質細膩堅致,文字書體流暢,瀟灑飄逸,寥寥數筆,意趣盎然,可見古人之巧思。

9.白釉格言文字枕,宋代。長33厘米,寬16.5厘米,高11厘米。呈長方形,兩端稍闊,中間略收,枕麵前低後高,背立麵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麵長方形雙線開光內,刻劃行草“為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格言文字,筆力遒勁,一氣嗬成,表達了宋人與世無爭的心態。枕四壁施白釉,近底處露胎,枕底素麵無釉。

10.三彩孩兒枕,金代。枕通長38厘米,最高處18.5厘米。其造型為一女孩右側臥於榻上之形態。通體間施藍、黑、白、醬紅四色釉,底部素麵。女童頭頂兩側紮雙髻,頭頂留白處繪牡丹圖案。女童臥於榻上,頭側枕於右臂之上,左手握右手腕,雙腿交叉,左腳殘損,一副天真頑皮的神態,彎彎的細眉,雙目炯炯有神。枕以女童腰部為枕麵,肩部與臀部微翹,枕底木榻呈樹葉形,正中有一圓形通氣孔。此枕造型設計別具一格,瓷質透亮,畫工精致,形神兼備,用色豔而不俗,古雅大方,黑白色調和質感給人以自然恬靜、高雅別致的藝術感召力。

11.三彩婦人枕2件,金代。形製相同,皆為一臥姿婦人造型,均長37厘米,高17.5厘米。婦人發髻挽於腦後,穿窄袖對襟短衫,內係梅花紋花裙,臥於榻上,頭側枕於右臂上,左手握右手,雙腿微曲,兩腳均殘破。枕麵為婦人的腰部,稍凹,肩部與臀部微翹,枕底木榻呈樹葉狀,正中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通體間施藍、黑、白、醬紅四色釉,底部無釉。這二件瓷枕不同之處在於:其一瓷枕婦人眼部描一道細眉,嘴下角繪有一黑痣,花褲上印黑色梅花紋;另一瓷枕婦人眼部描三道細彎眉,花褲上飾白色梅花紋。瓷枕造型優美,衣紋流暢,婦人神態恬靜安逸。枕身釉做牙黃色,胎質細膩,釉麵光亮,是磁州窯係瓷器的優秀作品之一。

宋金時期的瓷枕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造型獨特,形式多樣,美觀大方,富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蘊涵著那個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