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館藏宋金瓷枕擷珍(1 / 2)

館藏宋金瓷枕擷珍

說瓷賞陶

作者:劉彥俊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明器,以後逐漸成為臥室的寢具和治病號脈的工具。到了宋金時期,瓷枕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期,產地遍及南北。同時,在裝飾技法上有很大的發展,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紛紛采用,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這一時期的瓷枕逐漸從實用品轉向了雅俗共賞的工藝品。它造型多樣,品種繁多,裝飾工藝精美,從而成為宋金時期瓷器中的一朵奇葩異卉。它是連接夢想與現實的樞紐,在給人們提供物質享受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審美愉悅,體現了審美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統一,以獨特的藝術趣味與人文精神而倍受人們的青睞。山西省稷山縣博物館收藏的宋金時期瓷枕較豐富,現選部分介紹如下:

1.白釉腰形花卉紋枕,宋代。長29厘米,寬14厘米,高10.5厘米。枕呈長方形,中腰略收,兩邊稍闊。枕麵前低後高,後壁左上角有一圓形通氣孔,其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燒造時發生炸裂。枕麵刻劃長方形雙線內六連弧形開光,內劃花卉圖案。枕麵及四側麵均施白釉,釉色泛黃,近底處露胎,枕底平坦無釉。該枕采用的裝飾技法是在深色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以尖狀工具劃出裝飾紋樣,罩透明釉後入窯高溫燒成。

2.六棱形牡丹紋枕,宋代。長27厘米、寬13厘米、高9.5厘米。枕呈六棱形,前低後高,後壁有一圓形通氣孔。六棱形雙線開光內剔刻牡丹圖案。枕麵及六側麵施白釉,近底處露胎。底部平坦無釉。該枕造型優美,胎細而堅,紋飾簡練,技藝精湛。

3.三彩牡丹紋枕,宋代。該瓷枕長26厘米,寬12厘米,高9厘米。枕呈腰形,上寬下窄,前低後高。長方形枕麵,兩端稍闊,中間略收,枕左側麵上沿有一圓形氣孔。枕麵六連弧形開光內飾折枝牡丹一朵。其裝飾方法為通體剔刻花後,再施白、黃、綠三彩釉,底部不掛釉。枕四側麵對稱滿刻菱形卷草圖案,白色的牡丹給人以富貴嬌豔之感。此枕造型端莊,畫麵布局疏密得當,施釉均勻,色調和諧雅致。

4.黃綠釉獅紋枕,宋代。長35厘米,寬17厘米,高11.5厘米。呈長方形,枕麵兩邊稍闊,中間略收,前低後高。枕背立麵左右上角,各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麵及前後兩立麵施黃釉,左右兩側麵皆施綠釉,底部無釉,露胎。枕麵長方形雙線內有六連弧形開光,內刻劃有獅子滾繡球和飛雲圖案;前後兩立麵倒梯形雙開光內飾劃蓮花紋飾及花葉紋。

5.黃綠釉雙獅花卉枕,宋代。長32厘米,寬16.5厘米,高11.5厘米。呈腰形,中間稍凹,兩邊微翹,前低後高。枕麵腰形開光內劃牡丹紋。枕正立麵下塑兩隻呈伏臥狀的獅子,分列左右兩邊,麵部表情呈呲牙咧嘴狀,其嘴角上均有一氣孔,兩獅間塑獅子滾繡球,並係有彩帶。枕背立麵刻劃牡丹圖案。全器除底部素麵外,其餘地方以綠釉為主色,黃釉輔之,色澤均勻,且濃淡有別。

6.白釉珍珠地牡丹紋枕,宋代。長24厘米,寬22厘米,高10厘米。呈橢圓形,枕麵略凹,前低後高。背立麵呈圓弧狀,並設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通體施牙白透明釉,釉色泛黃,底部平坦無釉。枕麵裝飾采用珍珠地劃花技法,以如意形雙線開光作邊飾,內以珍珠地作地紋,盛開的折枝牡丹與舒展的枝葉以流暢的線條劃出,紋飾線條簡潔流暢,與瓷枕造型協調統一,富有極強的裝飾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