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身龍紋鍾鉦模 略呈梯形,上寬下窄,共裝飾四組龍紋,上下依次緊密相連,唇上卷,眼凸出,角短而平齊,身體向左右兩側展開後又向下延伸,尾部再向上卷曲,主紋飾內以雲雷紋和鱗紋作為填充。
蟠螭紋模 為長條狀弧形,紋飾為三條螭龍呈“S”形排列狀,唇上卷,圓目,角向後,身體內以斜線紋填充,前半部和後半部的斜線角度不同,以表示身體的轉折。
散虺紋陽燧模 基體近似長方形,一端略殘,模麵直徑為5.3厘米,以鈕為中心把紋飾分為三個區域,以單線索紋分界。內區為細線勾勒的雲紋,中區為凸起的散虺紋,以魚子紋襯地,外區為單線卷雲紋。從此模的直徑可以明確地知道古代陽燧的實際大小。
斜角雲紋鑒口沿模 為弧形長條狀,外緣麵上有八個長方形槽,飾斜角雲紋,前部尖銳,中部卷曲棱角圓滑,後部分叉尖銳,後一組紋飾的尖部與前一組紋飾的分叉部互相銜接,填紋亦為斜角雲紋,整體紋飾刻劃精致細膩。
獸頭口模 為青銅口部的整體模,飾獸麵紋,麵相猙獰,獸口大張,獠牙尖銳,唇向上卷曲,雙目圓睜,目上有寬而粗的眉毛,獸角粗壯作內卷式,鼻梁上正中間有類似當盧的裝飾物,耳部飾鱗紋,臉部飾卷雲紋。
雷紋模 為弧形不規則狀,部分殘缺,紋飾圖案規整,均以短斜線排列組成方形的雷紋,結構緊湊,相互勾連,中間飾雲紋。
鼎耳內外範 為一套完整的鼎耳待鑄範,澆口下部中央凸出三角形榫將直澆口分為兩道,上部兩側各有一個圓坑為固定芯的芯座,中間的活動芯為長條形,永久性泥芯呈“U”形,每麵上有九個三角形芯撐,範外麵敷一層草拌泥。
虎形器耳範 為長條形複合範,由兩塊外範和一塊內芯組成一個完整的虎形待鑄型體,拚合時由榫卯定位,虎形尾部帶有澆口,呈漏鬥狀,可以確定澆鑄時是直立狀澆鑄。虎口微張,露齒,身體略曲,尾巴向上彎曲,四肢粗壯,爪伏地,虎身飾草葉狀雲紋,尾飾鱗紋。
夔龍紋陶範 為不規則形,部分殘缺,紋飾與前述夔龍紋陶模相一致,是夔龍紋陶模的翻製範。紋飾低於基體,主紋為兩條相互交纏的夔龍,形體為“C”形,龍口張開,上下唇均向上卷曲,目大而圓,眼角卷曲,角短而粗呈尖狀,內填兩排鱗紋,龍體內填雲紋,另外一條龍體內填斜線紋。
蟠虺紋鍾甬範 為編鍾甬部的一半,呈長條形半圓狀,自上而下飾四組蟠虺紋,中間以素寬帶分隔,細虺相互交纏盤繞,繁密細致,斡部中間有兩個圓孔與鑲嵌合好的旋範相通,旋範為先做好後鑲嵌到甬範上。
饕餮紋鍾體陶範 為弧形,是編鍾鍾體的一半完整範,鉦部的枚帶與緣帶以陶索紋分隔,線條極其細膩。枚飾蟠螭紋,三個一組,蛇頭一向左,一向右,中間的向上。篆帶飾細線勾勒的蟠螭紋。鼓部飾獸麵紋,獸口大張,唇上卷,角向上彎曲,身體向兩側平行展開,爪尖銳鋒利。
舉手人物範 為梯形,主紋飾是一人站立狀,雙手上舉,十指並攏,似托物狀。五官清晰,頭戴月牙形“冠”,用繩帶係於頜下,身著左衽長衣,衣紋為以斜角雷紋填充的寬帶紋,腰帶呈雙蝴蝶結係於腹前,穗下垂。從長衣的紋飾可明確看出古人的著衣方式和腰帶的係結方法。
散虺紋舟內外範 為一套完整範,發現時已合好待鑄,略變形,外範為腹部兩塊,圈足底部一塊,內芯為腹部一塊,合範後呈橢圓體,腹部紋飾分為四層,自口沿向下依次為斜角雲紋、散虺紋、貝紋、散虺紋,內範已變形,表麵平整,土質細膩,內部疏鬆,圈足底芯飾渦紋。
魚紋陶範 為不規則形,已殘缺,主紋為三尾魚,以細小的蟠虺紋襯地。魚體細長,一尾頭部殘缺,兩尾身體殘缺,魚鱗排列整齊,相互疊壓,魚鰭刻畫精細,形態生動逼真,如在水中遊動。
龍紋匕範 為長條形,柄細長,飾細線菱形紋,首部為橢圓形,與柄連接處有一獸首,中間以左右對稱的兩龍裝飾,龍體呈S形,整體以雲紋襯地。
虎搏鷹戈範 為戈形,一套兩塊,一塊略殘缺,戈尖銳鋒利,銎部為橢圓形。主紋飾為惡虎擒鷹圖案,虎張口露齒,體呈S形彎曲,內填雲紋和圓點紋,虎前爪抓住鷹尾,後爪抓住鷹首,鷹作用力掙脫狀。
銅鏡範 為圓形,鏡麵由內向外為四圈紋飾帶,中心紋飾帶為四葉紋,葉間平等布置四隻展翅飛翔的鳥紋。第二圈圖為四隻同方向遊動的魚紋,第三圈為動物紋,為一隻虎形獸追逐六隻動物,形體似鹿、獐、兔,第四圈為相互連接的貝紋。
以上所介紹的青銅器範模涉及的器型廣泛,從中可管窺春秋時期晉國青銅製造業的繁榮與發達。(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