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製度逐步完善、規範程度提升
中小企業在公司治理、財務稅收、業務合同等方麵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規範問題。掛牌過程中在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中介機構的介入下,企業可以明晰股份權屬、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治理和管理機製及完善財務核算等製度,以保護股東權益、提高管理效率並保障資金安全;掛牌後在主辦券商的持續督導和證監會及全國股份轉讓係統的監管下規範運營。因此可有效提升規範程度,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認知程度提高、廣告效應顯著
能夠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是在全國性場外市場公開轉讓的證監會統一監管的非上市公眾公司,能提升企業形象和認知度,增強宣傳效應、提升品牌形象,在進行市場拓展、取得客戶信任、提高公眾認知及獲取政府支持方麵都更為容易。掛牌後吸引的眾多投資機構為公司帶來很多很不錯的客戶資源。尤其是行業內首家掛牌公司,提升企業的行業聲譽及廣告效果更為顯著。
(六)員工信心提振、凝聚力增強
掛牌後公司估值水平上升且可公開轉讓,員工股權激勵的吸引力和可行性大大增加,企業能夠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確定掛牌目標及掛牌後帶來的各種發展機會本身對企業及員工也有著激勵作用,增強了公司凝聚力。
(七)享受財政補貼、地方政策優惠
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當地政府一般會對此提供財政補貼,補貼幅度由幾十萬至幾百萬,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改製成本和掛牌成本。政府補貼力度大的地區,園區企業甚至可以實現“零成本”改製和掛牌。例如泉州市政府出台《關於推動非上市企業進入場外市場掛牌融資工作的若幹意見》,符合條件的掛牌後備企業在全國股份轉讓係統成功掛牌,市政府給予40萬元資金獎勵。
除了財政支持,一些地方政府為掛牌企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優惠。例如,有些高科技園區對於新三板掛牌企業優先提供土地指標,企業在當地政府係統中享有綠色通道等。
二、掛牌新三板的風險因素
新三板掛牌並非一帆風順,積極識別和管理麵臨的各種風險,對企業費成功掛牌及掛牌之後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財務風險
新三板掛牌過程中,企業需向券商以及相關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支付幾十到幾百萬的服務費用,占用了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大量寶貴的流動資金,期初不菲的成本投入對企業融資前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壓力。掛牌之後,企業每年需要增加接受券商持續督導的費用,審計標準的提升將提高會計事務所的收費,法律谘詢等其他服務也可能隨著企業性質的變化漲價。
新增的成本對於因資金緊張需要掛牌融資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可能導致其資金鏈更為緊張,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正常運營;對於盈利基數較小的中小企業,這些費用支出可能會成為淨利潤由正轉負的最後一擊,使財務數據顯示出不容樂觀的局麵,掛牌後的融資和企業形象也可能受到影響。
(二)監管風險
掛牌企業受到證監會的統一監管及券商的持續督導,企業的各項製度及業務活動受到了更為嚴格的監管,違規行為帶來的隱性成本與處罰風險更大。
今年就有兩家新三板公司因為信披違規受到監管層警示。新三板已對兩公司采取了出具警示函、要求提交書麵承諾的自律監管措施;對上述掛牌公司及中介機構的違規行為已記錄在行為記錄檔案等。這無疑會給掛牌公司帶來不好聲譽影響,也可能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產品銷售,降低企業股權的估價及流動性。
在股改之前,公司的財務管理要求不嚴,納稅也不十分規範,而一旦走上了掛牌之路,企業過去稅負上的漏洞就需要悉數補齊;在成為公眾公司之後,為達到規定標準,企業在稅務和員工的“五險一金”等支出增長也更加明顯。
(三)信息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