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基於學生經驗生長的數學課堂(1 / 2)

構建基於學生經驗生長的數學課堂

教海探航

作者:劉海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提出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突出強調了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驗,體現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經驗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正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主體的經曆與體驗,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從而主體建構經驗係統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是“基於經驗、經由經驗、發展經驗”的課堂,是促進學生經驗不斷生長的課堂。

一、基於經驗

1.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

教學中如果不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不考慮學生已確信的東西,學生可能無法掌握要學習的新概念和信息,他們隻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應用知識,一旦脫離課堂,他們又回到前概念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理解學生的所思,並在真實學習中通過創設與學生緊密聯係的生活情境或問題情境,來激活學生已有的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找準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的自主嚐試學習做好思維上的鋪墊。

例如,蘇教版教材四年級“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呈現的是一幅購買文具的情境圖(圖1)。題中的數量關係較為簡單,學生難以有用列表來整理題目中呈現信息的心理需求,更難體會到列表的好處。這就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產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內在需求。

師(課件出示超市購物場景,購物車中琳琅滿目):同學們知道購物車中都有哪些物品?

生:有牛奶、大米、油、粽子……

師:看來還有一些物品看不清楚,要想清楚地知道都買了哪些東西,每樣又各買了多少,有什麼辦法嗎?

生:把購物車中的東西都拿出來看一看。

生:要是能看到付錢時的小票就很清楚了。

師出示圖2:好主意,這是付款時打印出來的小票,從這張小票中你還能知道什麼信息?

生:思念透明裝甜粽2袋26元,1袋就是13元……

師:這張小票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清楚地看出買了哪些東西。

生:知道要付多少錢。

生:還能看出每一件物品的價格。

……

師:看來這張小票不僅可以看出買了哪些商品,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商品的數量與價格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種用列表的方法列出有用的信息在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時也會經常用到,同學們想試一試嗎?好,現在我們先從簡單的實際問題開始(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通過超市購物這一學生熟知的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購物小票的好處,從而調動學生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信息。此時讓學生來學習例題,學習的目的已不是直接指向解決問題的結果,而是借用例題的素材,來學習如何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體會到列表不僅可以清楚地呈現與問題相關的有用信息,而且便於發現信息之間的數量關係,激發學生學習用列表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

2.尊重學生經驗的個體差異。

由於每一個學生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所具備的已有經驗有所差別,因此課堂上應“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經驗的個體差異,將學生的差異視為發展的“資源”,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權利,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在數學課堂上得到張揚。

二、經由經驗

1.自主學習,獲取經驗。

人們對於事物的經驗,先是對事物采取行動,對它有所作為,然後經受結果,由這兩方麵的聯結構成經驗。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有主動的嚐試行動,並對嚐試的行動和產生的結果進行關聯性思考,通過分析、判斷、推理、驗證等思維活動發現聯結的詳細情況,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經驗。教學中隻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並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主動探究行為產生的結果進行理性思考,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自己所理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