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96.康熙爺的煩惱(2 / 2)

可是一個國家,不光是讓百姓富足,吃飽穿暖就行的,皇家的子孫綿延才是興旺之兆。

那時他巴不得兒子多些再多些,夜夜無人時也對著長生天祈禱,求長生天多賜麟兒,以保大清萬萬年。

長子保清,次子保成,三子胤祉因為同胞兄弟夭折太多,他甚至信了術士的話,把他寄在綽爾濟家裏,幸好綽爾濟醫術超群,為人正派,邪祟不侵,才保住了胤祉的性命。

為了求子,他寵愛能生會養的妃嬪。隻要能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他就會接連寵幸。德妃就是這樣入了他的眼,才有了老四。

當時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他無心選秀,也無暇選秀。滿族子弟都在前沿,秀女除了以充內廷宮室外,滿族大姓也是需要娶老婆延續後代的。他隻好一再壓後選秀,免得前腳指婚,後腳人死在前麵了。

當時滿人剛剛入關還不足一甲子,大明的繁華讓所有的草原人心折不已。以前在草原上人口不多,為了不削弱族財,沒人覺得娶寡婦不好,太宗還娶了好幾個死了丈夫帶兒子的女人呢。

可入關後,大家慢慢被漢人同化,開始相信他們說的,沒過門就死相公,是這女人命中有煞,命硬,克人。

之前滿人都是信喇嘛,信長生天,到了康熙時已經都信佛了。雖然喇嘛也信佛,卻跟中原的佛教大不一樣。康熙倡導信佛輕喇嘛,是因為在草原上時,一個名聲大的喇嘛,甚至可以左右一個族的興衰,喇嘛是活佛,他卻是聖人。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天下隻需要有一個能聽到神的聲音的人,那就是他,他就是天子。而不需要另一個佛來指手劃腳。

康熙想起這些,仍然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而驕傲自豪。先帝順治爺崇信中原佛教,還曾請禪師進宮講經,世人甚至傳說先帝想剃度出家。

他沒有親見,卻也相信皇阿瑪絕不是一個會放棄身上的責任,為一個女人去出家當和尚的人。

他登基時年紀尚小,宮裏還有薩滿和喇嘛,他也在太皇太後那裏見過。可雖然當時他還不明白先帝的深意,卻因為太傅教他的‘三年不改父誌’而堅持信佛。他自己說話不管用,就手腕上常年戴著一串念珠,每日都到先帝當年坐禪的禪室去靜坐。對待底下人,也常常將先帝對佛祖的虔誠掛在嘴邊。

等他漸漸長大,能領會到先帝這麼做的深意時,常常感愧不及先帝深謀遠慮之萬一。

如今,滿人崇佛之心日益高漲,遠在草原的活佛也要在他這個天可汗的麵前低頭。若是還在草原上的愛新覺羅家是絕不敢想的。

康熙緩緩踱步到武英殿,先見候見的大臣,再宣兒子們進來。他與大臣們談朝事,與兒子們卻隻談家事,就像尋常家父子一樣。

直郡王與太子分坐在他的兩側,他挨著個的問過去,輪到八貝勒時,他想起他膝下至今無一子一女的事,囑咐道:“朕已經囑咐你惠母妃為你好好挑兩個好孩子,進了府也能為你開枝散葉,明年的這個時候,你要帶著朕的皇孫和皇孫女來拜年,朕才許你進門哦。”

一殿的人都哄笑起來,紛紛打趣被皇上調侃的八爺。

胤禛就坐在下麵,看著這溫馨的場麵,心裏很是感慨。

僅一刻後,諸王貝勒就都退下了。

胤祉與胤禛走在一起,笑道:“你說老爺子叫咱們來幹什麼?就問了問咱們長高沒吃了沒,連老八納格格的事,都要提出來問一遍。”

胤禛打太極道:“皇阿瑪久不見兒子們,自然要敘一敘父子之情。我現在隔兩天,不問問弘暉他們兄弟的功課,就跟有什麼事沒做似的。”

胤祉見他說這些沒滋味的話,淡淡一笑道:“老四啊,你可是越來越滑頭了。”拍拍胤禛的肩頭。

兩人分開,各自騎馬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