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社會
作者:楊亞晶
【摘要】中國互聯網在近年迅速發展,青年網民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本文結合網絡熱點事件,對當代中國青年思想的浮躁狀況作了簡要分析,並提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網絡群體性事件 互聯網 浮躁
一、網絡群體事件
(一)網絡群體性事件釋義
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指在互聯網上發生的有較多網民參與討論,持續一段時間的,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的事件。
(二)網絡群體性事件——日本地震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在日本本州島仙台港東130公裏處,發生9.0級特大地震。
隨後,在天涯、人人、貓撲等SNS社區上,很快形成了“惋惜”與“叫好”兩大陣營。為日本地震感到惋惜的青年指責叫好日本地震的人為“亡命之徒”,稱他們沒有最根本的人性,還有許多為“中國教育中人性的缺失痛徹心扉”的帖子紛紛出現;而在日本地震以及隨後的核電站爆炸事件中叫好的人,更是拿出了“不愛國”、“忘記曆史”等字眼,來表達對那些為日本人惋惜的中國人的憤怒之情,並用“你連曆史是什麼都不知道,你憑什麼忘記曆史?”來斥責“惋惜派”。
一邊是“忠心耿耿”的愛國青年,一邊是受過“良好人道主義教育的社會主義良好公民”,從各自的立場考慮,都會覺得言之成理。不過筆者認為,在各大SNS社區中撰寫或分享“日本侵華戰爭事實”、“汶川地震日本的真實表現”等帖子的青年網民,自身對於這些事件真相的了解程度都值得考證。因此當各種議論在網絡上散布時,價值觀還處於成形階段的青年,開始在不同論調間徘徊。包括一些青年人看到地震的慘景後,原本心存惋惜,而接觸到互聯網上講述“日本侵華戰爭事實”、“汶川地震日本的真實表現”的帖子後,又傾向於反日。
受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青年網民群體分裂成兩派、互相詆毀,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筆者以為,此種網絡現象反映了普遍存在於中國青年中的浮躁和非理性情緒:隻要同情日本人,就一定是忘記曆史、對祖國背信棄義的人;隻要對地震幸災樂禍,就一定是喪失人性的網民。通過日本地震這一事件在網絡上的反映表明,當代中國社會青年群體的理性缺失相當明顯,平日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在網絡上忽然變成了“瘋狂的暴徒”。相比之下,發生大災難的日本國民卻表現出鎮靜、秩序、團結與友善。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二、網絡群體事件彰顯青年的浮躁心理表現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節奏不斷加快,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浮躁情緒也充斥社會,網絡則成為社會浮躁的集中縮影。一方麵,它帶給中國人近乎無限的信息量;另一方麵,卻又悄悄將青少年的注意力與興奮點轉移。隨著Web2.0交互社區網站的逐漸普及,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渠道,互聯網已給當代青年帶來了深遠的心理影響。
(一)以事件為中心的群體性攻擊言論
通過對人人、天涯、貓撲等網站的搜索梳理,筆者發現,每當有網絡事件發生,各大社區就會相繼出現眾多論述“事實”的文章,諸如“××事件內幕”、“××公司內部人員辭職後曝光的文章”等等。緊隨其後的是大量評論性文章,標題顯得情緒激進,如:“是中國人的頂起!”。文章內容多圍繞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較為淺顯的論斷,並對凶殺、低俗照片視頻等低層次的事件興趣度較高。此種狀態心理學稱之為“對抗效應”,即當人們得不到某樣東西時,就會越發需要這個東西的心理現象。在類似的網絡熱點事件發生後,一般關於此事件的信息會被刪除或是屏蔽,這樣更加激發了青年們的“對抗心理”,並隨之在各大網站上冒著被封號的風險宣泄對於事件的看法和心中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