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名字叫“喚醒”
杏壇抒懷
未曾想做教師的我,轉眼間在小語天地裏工作了15年。從一個磕磕絆絆的師範生,到如今成為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特等獎的獲得者,其中經曆了怎樣的成長曆程?一家教育媒體的記者追問我。我想,可能緣自一位數學老師的“點燃”。
1992年9月,我通過南京曉莊師範自主招生考試,邁進了教育門檻。據說當時南京市教育局為解決小學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問題,特招了我們這些男生。由於文化基礎底子薄,第一學期結束,代數和化學兩門科目掛了“紅燈”,我變得沮喪、迷茫起來。一天上代數課,文文弱弱的代數老師請大家回答一個問題,班上沒有人舉手,我環顧了一下,便舉手回答出了該問題,老師對我進行了非常熱情的表揚。接下去的時間,我似乎聽得特別認真。第二天,當我打開前一天的作業,發現所有的題目全是紅勾勾,代數老師又一次重重地誇讚了我,說我是最近表現最好的學生。從那以後,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我周身湧動,我的代數成績扶搖直上,其他學科也跟著代數科目一樣變得令老師滿意起來。一個學期下來,我代數考了88分,化學考了94分!這位代數老師給我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賞識”體驗課,為我播下了賞識“學困生”的種子。
學生需要賞識,需要激發,需要“喚醒”!
教師怎樣才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認為,一靠規則,二靠激情,三靠智慧。
一位美國教師談及他的執教經曆時說,最為艱難的是堅持“為學生”的規則——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融入學生的課外生活中去,別出心裁地慶祝孩子們的生日,去學生家裏家訪……這些皆是他為師的規則。我們是否也應該建立並堅守屬於自己的旨在為學生發展的新規則呢?
我非常喜歡澳大利亞梅爾·傑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中的一段話。那是他鼓舞戰士在戰場上奮勇爭先的演講,真是蕩氣回腸,振奮人心!教師不也應像梅爾·傑布森一樣嗎?將自己的熱情升華為激情,並讓這種激情融入到教育教學中,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學習、對生活,充滿無限期待。
一位來自台灣的數學老師上完課後,學生們都圍著他,同他交流探討久久不願離開,這樣的場景讓我聯想到孔子與弟子們遊春時無拘無束的“對話”場麵。這是教者的智慧,激起了學生對學習探究的熱情。
當為師者,擁有了堅守“為學生”履職的規則意識,擁有了點亮學生學習動力的激情,擁有了引導學生追尋人生夢想的智慧,我們將會成為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幸福者,在實現學生快樂發展的同時,創造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美麗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