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感冒的中醫內科治療方法淺析
中醫中藥
作者:唐冬冰
【摘 要】中醫認為感冒是由外感風邪引起,本文針對感冒的治療提出了幾種中醫方法,並分別對其療效進行了初步探討,對於中醫診治感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感冒;中醫內科;治療效果
1 前言
感冒也稱為傷風,是接觸風邪或受時行病毒傳染,引發肺衛功能失調,在臨床中具有流涕,鼻塞,噴嚏,發熱,頭痛等表現的一種外感病。該病在一年中任何季節都可發生,尤其在春冬季常發。輕者稱為冒風、傷風、冒寒;重者稱為重傷風。包括普通感冒及西醫中的感冒、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在某個時間段內流行比較廣泛、具有類似病情的也被稱為流行感冒。
2 感冒概述
2.1 感冒成因
一是風邪,與當令之氣相合傷人,多表現為風寒、風熱。二是時邪病毒,時行疫毒之邪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非時之感,反常之氣。
2.2 感冒病理機製
外邪侵入身體導致發病,通常同正氣強弱、感邪輕重具有一定關係。衛外功能變弱,肺衛調節較為鬆懈,外邪就會趁虛侵入衛表導致失和,肺受肝火所傷,則失於宣發和肅降就易於發病。
病理機製是肺衛失和。一是突變的外界環境引起冷熱失常,衛外之氣不能適應變化;二是衛外因體虛而不固,在腠理疏鬆情況下而易於感邪嚴重。外邪有兩個侵犯途徑,從口鼻或皮膚侵入。皮膚口鼻是外邪趁虛而入的主要途徑,皮膚與肺合作進行呼吸作用,風邪由皮膚侵入,一定會對肺造成影響。鼻是肺竅,喉是肺係,下與氣道相連並與肺相同,風邪進入口鼻,也對肺產生影響,感邪後發生頭痛、發熱、全身不適及鼻塞、噴嚏、咳嗽、流涕等症狀。在病理性質上大部分是實症,也夾雜有一些虛症。風熱、風寒、暑濕作為主要病理因素,因不同感邪及差異的體質,具有風熱、風寒、暑濕三種臨床表現,風寒是指皮膚閉塞,肺氣失於宣發;風熱暑燥是指上火導致肺熱、少汗等症狀。感冒時受到病毒影響而加重病情,病程中可見寒熱之間的轉化。
3 診斷感冒的關鍵
3.1 診斷依據
在臨床中,開始時容易出現鼻咽癢而不適,流涕,鼻塞,噴嚏,咽痛,咽癢、發熱等症狀表現,鼻涕起初如清水樣,在兩三天後變稠,進而咳嗽、發熱、肢節酸痛等。因夾濕、夾暑、夾燥等不同夾邪,還能發現有關症狀,表現為流行感冒,具有同時同症特點,大部分情況下發病突然,發熱、惡寒、周身疲乏、酸痛無力,病情比較嚴重重。具有在四季都可發病、尤其在春冬季比較多見的發病特點。病程時間短,通常一周內就能痊愈。普通感冒不具有流行性,一些流行感冒具有較大的流行性。
3.2 相關檢查
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都明顯升高,X胸部攝片中可以發現增粗的肺紋理。
3.3 病症辨別
一是感冒與風溫的辨別,感冒主要是風邪引起,具有不發熱或發熱不高表現,大多沒有流行性,四季都可發病,患病時間較短,比較容易治愈;風溫主要是早期溫邪引起,具有高熱表現,嚴重者出現驚厥,具有一定流行性,由衛而氣,患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患病時間各不相同,嚴重患者難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