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中醫學如何看待甲流症狀(2 / 2)

經過宋、元的發展,中醫臨床醫家針對當時的外感熱病進行了反複的研究和爭鳴。如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劉河間,根據醫學實踐認識到,熱病初起不可單純使用辛溫德方藥,否則容易誘導疾病不斷發展。進一步,他提出“六氣皆能化火”的觀點:風、暑、濕、燥等邪氣常常與火熱之邪相兼為病,即使是感受寒邪,也可使人體內在的陽氣鬱揭不通,漸從火化。他還認為,這種“化火”的趨勢與自然界的氣候和人體的身體素質變化有關。

到了明清之際,溫病學派的代表人物葉天士通過對當時的流行性熱病,即溫病的觀察與實踐,認識到《傷寒論》“六經辨證”對疾病傳變規律和論治法則的論述往往不能完全涵蓋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提出“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係。傷寒與溫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感受邪氣的性質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傷寒之邪由表入裏化熱的過程相對較慢,開始以惡寒為主要表現,發熱症狀的出現相對較晚,故惡寒多,發熱少。而溫熱之邪始終以發熱為核心症狀,故惡寒少,發熱多。從疾病轉化和傳變而言,傷寒由表入裏時,變症比較多,病位常常發生變化,或在肺,或在腸胃,或在肝膽;溫病由表入裏,時間雖久,病變病位始終不離肺經。

從現在各地中醫研究機構對甲流發病規律的分析,比較一致的認識是:以甲流的臨床表現而言,惡寒少,發熱多,顯然與“溫病”的概念更為相符:甲流屬於溫熱之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症,以肺衛為主要病位,具有熱象偏重、易於化燥傷陰的急性外感熱病。因此,我們可以主要參照溫病“衛氣營血”體係進行辯證論治。

4 甲流發病與個人體質的關係

根據中醫外感熱病的發病理論,甲流的發生除了與感染溫熱邪氣(概念上相當於甲流病毒)有關,人體的防禦能力即正氣的強弱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理論指出,外感溫邪能否侵入人體發病,取決於人體正氣與邪氣之間的力量對比。一般來說,當人體正氣不足,防禦功能減弱,或邪氣致病力超過了人體的防禦能力的概念比驕寬泛,既包括感染病毒或注射疫苗所獲得的特異性免疫力,也包括個體的基礎體質狀態。比如,女性處於月經期前後,衝任氣血相對虧虛,邪氣容易趁虛而入,導致邪氣纏綿不去,病程延長,中醫稱之為“熱入血室”。其他高危人群,如眾所熟知的孕婦、老年有心肺基礎疾病的患者,衛氣不足,內有痰濕、淤血,更容易與外感溫邪相兼為病,使疾病複雜化或不斷惡化,導致重症病例。

外感溫邪若與人體內在的病理因素相結合,特別是痰、濕、食、淤等有形之邪相結合,也將使辨證論治複雜化,往往在清解肺衛之熱的基礎上,應針對兼夾之邪製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化痰、祛濕、消食、活血等等。

參考文獻

[1]劉良徛.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現狀[J].江西中醫藥,2000(03).

[2]柴瑞震.《傷寒雜病論》“藥對”探析[J].山西中醫,2008(05).

作者簡介

嶽吉平(1962-),男,現為方山縣馬坊鎮中心衛生院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