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黃精與熟地黃炮製工藝改進優勝研究(1 / 2)

製黃精與熟地黃炮製工藝改進優勝研究

中醫中藥

作者:劉天翔

【摘 要】目的:應用改進工藝炮製黃精與熟地和傳統炮製工藝效果的比較,改進工藝的優勝。方法:用傳統法及藥典法加工炮製製黃精和熟地黃,與用改進工藝製備製黃精與熟地黃,以兩法的加工炮製時間、人力、能源、輔料約作對比。結果:改進工藝製備的製黃精及熟地黃均達到傳統炮製的要求,製黃精既達到酒製,也達到熟地汁製,外表黑色,有光澤,內外均勻一致的效果。地黃達到酒製的效果,黑如漆,甜如飴,操作易行。結論:改進工藝比傳統工藝炮製的藥材外觀及內在品質均優,且節省大量輔料,省時,省工,省力,省能源。

【關鍵詞】製黃精;熟地黃;炮製工藝

製黃精和熟地黃皆為滋陰補腎要藥,在臨床上用量很大,不但很多中藥飲片處方都配用,大多中成藥也以它們為原料製成。現代大多也用做養身之品。更擴大了它們的應用範圍。黃精和地黃傳統的炮製方法曆史悠久,種類繁多。

如炮製黃精,唐代有重蒸法,蒸至“食如蜜,可停”的記載(《千金翼》),也有“九蒸九暴”法,並說“若生則刺人咽喉”(《食療》)。宋代還有生黃精取汁加黃酒熬法(《聖惠方》)。明代還有黑豆煮黃精(《禁方》)。清代常有九蒸九曬用的記載(《從新》)。酒蒸法(《保元》)。現今有酒蒸,蜜蒸,熟地汁製,

黑豆製等炮製方法。[1]

國家《藥典》及地方藥材標準中,也多收入一些傳統炮製方法,工藝均比較繁瑣,要達到質量要求,很難掌握好“火候”。例如:2010版一部藥典收載了製酒黃精:取黃精,照酒燉製法(附錄ⅡD炮製通則);或酒蒸法(附錄ⅡD炮製通則),燉透或蒸透,稍涼,切厚片。幹燥。每100㎏黃精,用黃酒20㎏。要求表麵棕褐色至黑色,色澤有光澤,中心棕色至淺褐色可見筋脈小點,質較柔軟。味甜,微有酒香氣。[2]

(附錄ⅡD炮製通則)蒸法: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檔,按各品種炮炙項下的規定,加清水或液體輔料拌勻、潤透,置適宜的蒸製容器內,用蒸汽加熱至規定程度,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再晾至六成幹,切片或段,幹燥。燉製法:取待炮炙品按各品種炮製項下的規定,加入液體輔料,置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或用蒸汽加熱燉透,或燉至輔料完全被吸盡時,放晾,取出,晾至六成幹,切片,幹燥。蒸、燉時,除另有規定外,一般每100㎏待炮炙品,用水或規定的輔料20~30㎏. [2]

製黃精中,質量最好者應為熟地汁酒黃精,因為熟地本身就是滋陰養血,益肝腎,填精髓之要藥,與黃精同炙,更能增強其補腎滋陰,生精益血之功。[3]但傳統用熟地汁製黃精的炮製方法極其繁瑣,不易掌握,如《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所載以下傳統方法:

1 蒸黃精(宋《聖惠方》)

(1)取原藥材洗淨,蒸後①,切片曬幹。

注,①蒸6小時,曬八成千,加蒸出液浸潤,再蒸6小時,至內心呈黑色,曬半幹,再加蒸出液拌勻,曬至六成千,再悶潤均勻(重慶)。木甑下麵墊襯篾製蒸格,格上蓋麻布袋,蒸1夜,悶1夜,次日取出剖視,以內外發黑為度,切段烘幹(浙江) 。

(2)取原藥材①,蒸至黑色②,曬幹或烘幹。

注:①加水浸5~6分鍾(上海)。②取黃精片蒸10小時,曬1天或烘幹,再重複暴曬,加蒸出液,再蒸半天至內麵透黑(長沙)。蒸12小時,停火悶1夜,反複3次,至黑色,用銅杓舀出(上海)。蒸1天,停火悶1夜,曬1天,反複3~4次(第3~4次隻蒸4小時)至呈黑色,曬八成千(河南)。

2 酒黃精

(1)(宋《聖惠方》)黃精10斤酒;1.5斤一2斤(山東、鎮江、保定),4—5斤(內蒙古、天津、西安、北京),適量(旅大、江西——贛州、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