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6例腹膜後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臨床體會(1 / 2)

86例腹膜後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臨床體會

臨床經驗

作者:劉剛

【摘 要】目的:探討經腹膜後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的方法與療效。方法:86例采用全身麻醉、水囊法擴張後腹腔。顯露腎囊腫,距腎實質2~3mm將囊壁切除去頂。結果: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15~60min。平均40min。術中出血量5~30ml,術後住院3—5d。隨訪3個月至1年,複查B超或CT無複發。結論:腹膜後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具有創傷小、並發症少、術後恢複快等優點,是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腹膜後;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

腎囊腫是最常見的腎囊性病變,40歲以下人群中發病率為20%,60歲以上約為33%。目前為止臨床尚無治療腎囊腫藥物。一般認為當囊腫直徑>4 cm,腎實質或腎盂腎盞明顯受壓。或下極囊腫壓迫輸尿管導致梗阻,患者有明顯症狀如腰痛、高血壓及感染時,需要治療,以往采用開放手術治療或B超引導下腎囊腫穿刺硬化治療。采用開放手術囊腫去頂。治療徹底,但損傷較大.並發症多。目前認為,腹腔鏡是治療腎囊腫的最佳方法之一。我科2008年2月~2012年3月采用後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86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86例。男55例,女29例;年齡28—72歲,平均42.5歲。單發囊腫73例,多發囊腫13例,左腎65例,右腎21例。囊腫直徑4—15cm,平均7.8cm。囊腫位於腎上極32例,中部18例,下極36例。全部患者術前均行泌尿係彩色多普勒、靜脈泌尿係造影、腎髒CT平掃+增強等檢查,確定腎囊腫直徑、數量、位置及與腎盂的關係。常規檢查心、肺功能情況,無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全身麻醉,健側臥位腰橋墊高。第1個穿刺孔在腋中線髂脊上約3cm,縱形切開約1.5cm,分離肌層,切開腰背筋膜,食指探人推開腹膜,用自製氣囊擴張腹膜後間隙,置入第一個10mm套管針入腹膜後間隙,接氣腹機充氣壓力至14mmHg後,隨後引入腹腔鏡,分別取肋緣下線與腋前線及腋後線的交點,於腹腔鏡監視下行第二5mm及第三10mm套管針穿刺,進入已建立的腹膜後腔。直視下仔細辯認腰大肌、腹膜反折、膈肌角、腎周脂肪囊等標誌,按術前定位電凝鉤或超聲刀分開相應部位的腎周筋膜及脂肪囊,顯露囊腫,充分顯露囊腫,切開囊壁,距腎實質5一邊切邊電凝止血。均留置引流管。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後完成手術。術後標本送病檢。

2結果

86例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15~60min,平均40min。術中出血量5—30mL,術後l--2d拔出引流管,術後第l天下床並進流質,3—5d出院。病理結果為良性病變,術後隨訪3個月~1年,複查B超或CT無複發。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快速發展,通過“穿刺孔”利用器械.在後腹腔間隙進行囊腫去頂減壓,其視野清晰,解剖清楚,既微刨,又徹底。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自1992年首次報道以來.因創傷小、安全可靠,目前已成為腎囊腫首選治療手段。在本組86例手術中,這些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單純腎囊腫為常見病,發病率較高,診斷並不困難,通常B超可確診,輔助行IVP檢查可以了解腎囊腫對腎集合係統的壓迫以及對腎功能的影響,並了解囊腫是否與集合係統相通。CT診斷的準確率達到100%,但當囊內液體密度較高,如並發出血、感染或囊壁鈣化時,需要鑒別是否並發腫瘤。CT增強掃描或MRI可確診並了解囊腫是否與集合係統相通,MRI為三維成像,在囊腫的定位診斷上有重要價值。影像學的定位診斷有助於術者術中判斷囊腫部位。腎囊腫的治療及術式一直是多年來爭論的焦點。一般認為體積較小,沒有症狀的單純腎囊腫無需治療,但腎囊腫直徑大於5 cm時,即有手術指征。若囊腫不大,症狀明顯,尤其合並疼痛、感染、血尿、高血壓、腎盞腎盂受壓、尿路梗阻及疑有惡變時亦必須治療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