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新疆民間的珍寶《菩薩繡像傳》
文明聚焦
作者:朱紀臻
《菩薩繡像傳》屬於大乘佛教在新疆吐魯番、哈密地區的傳播記錄。繡像中的菩薩已生活化、世俗化,使我們看到更親切、樸素……
民族的藝術,就是世界的瑰寶,新疆人來傳承。
從《彌勒會見記》談起
在中國,大肚彌勒佛是受人喜愛的佛。他“肚大能容,容天下不平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介紹,這部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一位名叫依塔思·依幹的都督為了自己死後能夠見到彌勒佛成道而請人抄寫的。根據此書的跋語得知,《彌勒會見記》最早是由聖月菩薩大師從印度語譯為吐火羅語,再由智護法師譯為回鶻語。其具體抄寫時間學術界有不同說法,從8世紀中到11世紀,意見不一。據已故中國學者耿世民研究,此書由3個抄經人寫於公元1067年。
耿世民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突厥學家和維吾爾學家,他是研究哈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第一人。1961年,他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借到哈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就開始研究這個寫本。1961年—1962年,他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全部寫本的拉丁字母撰寫和部分翻譯工作,並且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關於哈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論文,有專著《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研究》。
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盡管在回鶻文寫本的題跋中已說明這部文獻最早譯自印度語,但沒有說明是指梵語還是其他印度語。此外,從內容看,《彌勒會見記》基本上屬於小乘佛教,但不論是梵文佛經還是漢文大藏經中都不見其所本的蹤影,因此它的來源仍是一個謎。
《彌勒會見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劇本,這個劇本已將語言文學發展為舞台表演藝術:劇本的題材雖然取自於佛教傳說中的彌勒生平,但將神聖的佛典生活化、世俗化,則表明新疆古代的佛教徒將理想的光焰引領到了現實生活中。將文學作品戲劇化,是新疆居民對祖國文學藝術寶庫的傑出貢獻。
《菩薩繡像傳》繪本是不為人知的新疆又一珍寶,國家有關文物專家研究認為,從內容看,《菩薩繡像傳》繪本屬於大乘佛教在新疆吐魯番、哈密地區的傳播記錄。繡像中的菩薩已生活化、世俗化,使我們看到得更親切、樸素。我們都知道,龜茲是新疆古代小乘學派的主要居留地,故而形成了龜茲繪畫風格的石窟禮佛。高昌是大乘佛教學派的中心,追求“菩薩行”的禮佛境界,通過解救眾生來解救自己。所以,在古代新疆的大乘佛教繪畫藝術中表現菩薩形象的畫麵就十分突出。高昌故城出土的一幅具有回鶻風格的菩薩繪畫,表現出中原女性的裝扮特點。不論是梵文佛經還是漢文大悲經都從新疆傳播到中原,佛傳西域,一路向東。我們通過絲綢之路千佛洞壁畫、石窟雕塑發現,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最明顯的是菩薩男性變女性化的變遷,東西繪畫藝術的融合。因為繡像畫卷中有道教人物、也有阿拉伯服飾的人物等。這進一步說明新疆是世界文明的交彙地,也是不同宗教生長的中心土壤。
發現到鑒寶活動
《菩薩繡像傳》發現收藏與研究是我當時剛從事傳媒工作、參加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宣傳部主辦的《尋訪樓蘭人後裔》活動,受主辦方邀請到樓蘭人曾經遷徙故地白楊河尋訪,從當地維吾爾族老大爺家傳獲悉。因為,老大爺不懂漢語認為是“美術書”,說是家傳的畫書,我當時看到殘破的菩薩繡像紙繪,聯想到壁畫類或許《介子畫譜》這樣的書籍,那時認為是有關新疆美術類的書,並不足為奇。
一個星期後,我找到老大爺和翻譯,做通了老大爺工作而獲得收藏。通過比對,菩薩繡像的文字解說是佛教的《大悲咒》經文,更為驚詫的是佛經圖像裏為何有其他宗教的人物服飾,懷著好奇,查閱新疆文獻,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於是又請教有關專家解讀,但是也沒有讓我信服的答案,隻好擱置起來,直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研究員張暉不經意地說,這個繪本好比新疆地區民間流傳的《彌勒會見記》一樣。至此,我才找到研究方向。
2013年5月初,《菩薩繡像傳》繪本在烏魯木齊晚報舉辦的鑒寶活動中,被央視《鑒寶》欄目的三位專家李宗揚、宋海洋、尚永紅鑒定,專家看後都十分驚訝,殘破的繪本裏有道家和阿拉伯菩薩,是難得的藏品,好好保存。專家鑒定為明末清初的繪本,但是繪本包含了許多不解文化之謎,建議請教研究新疆美術史的專家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