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完)(第二更)(2 / 3)

趁著大隊騎兵集結的功夫,線國安細細的觀察了片刻,更是透過斥候們的一雙雙眼睛,他很快就定下了攻擊目標。待到集結完畢,重新蓄養了些許馬力,襲擾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大隊的清軍騎兵呼嘯而出,看似是呼嘯而上,全無章法可言,但是在老於兵事之人眼中,卻完全是主次分明,主攻、側擊麵麵俱到,甚至觀察久了,張自盛也可以看明白其中的攻擊重心到底是在何處。

“臨國公,這次就看貴部的了。”

“張帥請放心,末將自當竭盡全力。”

李來亨拱手一禮便從中軍大旗的土坡處離開,直奔所部兵馬而去。在此擺出防禦姿態的閩中師這幾年駐防廣東,直到戰法調整才輪番調度到了湖南。

此時此刻,江浙明軍的空心方陣擺了出來,隻是根據新的戰法和編製,長矛手的比例減,前排的長矛陣顯得有些單薄,但是後隊的火銃手們卻一個個的開始裝填,隨即將套著銃劍的火銃對準了崩騰而來的黃沙。

線國安的帥旗位於大軍以西,背麵是河,閩中師的布防也是依河而立,側重於西。相較之下,東麵是最為薄弱的,而且根據線國安麾下斥候的探查,東麵的步兵還好,但騎兵似乎要比其他方向的明軍騎兵要來得散漫一些,並不似江浙明軍那般招牌式的嚴整。

李來亨趕來,他的部下們還在摸著身上嶄新的軍服,尤其是胸腹部凸起的騎兵板甲和一體成型且用螺栓固定可以抬起放下麵甲的頭盔,更是讓他們愛不釋手,一個個的漬漬稱奇,甚至就連李來亨趕到之時,也是無不感慨。

與其他闖營不同,李來亨所部是承襲自李自成的妻弟高一功和侄子李過的人馬,都是闖營最核心的武力。這些年困在夔東,軍勢日頹,若非是陳文的援助展開,隻怕連現在的實力也未能有了。

來之前,李來亨便傾一軍之力,給這支所部精銳以最好的甲胄、武器和戰馬,甚至其中還有近兩百餘人是袁宗第和劉體純臨時調撥的,俱是闖營餘部精銳。可是等到了湖北,尤其是追上這支西路軍以來,他才發現他視若珍寶的那些紮甲、鎖子甲和皮甲全然是一堆破爛,此間麾下換上了江浙明軍的製式騎兵板甲,就更是顯得精神奕奕。

遠處的清軍騎兵越來越近,看上去似乎不下千騎,李來亨策馬向前,所部騎兵也緊隨其後,很快就在步兵的空心方陣前列出了三排橫陣。

這般布置,並不符合江浙明軍慣常的方陣在前,騎兵尋機突擊的戰法,但是既然張自盛給了李來亨對所部騎兵的自主權,騎兵背後的步兵也隻得配合進行陣型的調整。

滾滾的黃沙之中,河南提標的部隊越來越近,這支中營是線國安所部最為精銳的人馬,俱是定南藩兵組成,戰鬥力遠勝於普通綠營,更是得到了四百餘騎左營人馬的支援,兵力更為雄壯。

此番以此間作為主攻方向,拋開這裏的明軍騎兵看上去要弱一些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據斥候回報,明軍軍需糧草中的火藥似乎就在這些步兵方陣的背後等待渡河。

此間既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所在,當以防禦為核心要務,提標中營襲來,看到的卻是明軍騎兵在陣前列陣,加總兵銜管中營遊擊事的這員定藩舊將眼見於此,隻得讓所部兵馬在更遠的地方停了下來,蓄養些馬力再行發動攻擊。

騎兵機動能力強,此番布置未免遭到對手突襲也是正理,可是這邊剛剛開始修整,明軍那邊卻率先動了。

騎兵列成三排,隻是跑起來就變得有些混亂,但是李來亨卻也不急,他們並沒有急著發起衝鋒,而是前進到一定距離之後才停了下來,重新恢複三排的列陣。

騎兵作戰,馬力為先,對手擺明了就是在抓這個時間節點,中營總兵卻也不急,幹脆鎮之以靜,等待對手的後招。

他是有這個資本,除去所部精銳以外,他麾下一千四百餘騎,比之對手那隻有五六百騎更具數量優勢。況且騎兵乃是離合之兵,此間對手直愣愣的策馬殺來,看上去甚是呆板,尤其是當下一幕出現,更是讓他懷疑起這支騎兵的指揮官根本就不懂騎兵如何使用。

李來亨所部重新恢複了三排列陣,隨即第一排便策馬殺出,但是後兩排卻並沒有緊隨其後,隻是任由著第一排衝了上去,竟完全是一副看戲的模樣。

明軍處處透著詭異,但中營總兵卻也不急,分出了三百本部騎兵迎戰,他便勒令其他部隊繼續蓄養馬力——比之明軍,他和他的部下們是從遠處趕到線國安將旗下彙合,修整片刻就繞了過來,戰馬自然要更加疲憊。此刻派出三百騎兵迎戰明軍第一排的那兩百騎,已經是高看了一眼,奈何等到這兩支騎兵接上了戰,他才發現好像他派出的騎兵似乎還是少了。

中營的三百餘騎殺出,策馬騎射,箭矢拋向遠處的明軍騎隊的同時,明軍也以著同樣的手法予以還擊。

待到一箭射完,弓收弓袋、箭歸箭壺,隨身的騎槍、馬刀以及各種各樣他們用慣了的兵刃在手,徑直的撲向遠處與他們沒有兩樣的對手。

三百騎對兩百騎,清軍聲勢占優,以著更大的範圍,如烏雲壓頂一般向對手籠罩而來。轉瞬之後,騎兵交錯,帶隊的清軍守備一劍砍去,卻被那個靈活的明軍閃開。

劍鋒劃過之時,正是對準了那個明軍的脖頸,但是那個明軍卻能在轉瞬之間就強強讓過了劍鋒,絕非是什麼新兵。

明軍騎兵躲過了這一擊,幾乎是與此同時,右側的另一個清軍一槍刺來,長槍刺中腹的甲胄。

一邊躲閃長劍的劈砍,一邊明軍騎兵還做出了一個扭動身體以此來側身避讓長槍直刺的動作,這份轉瞬之間的反應,如此冷靜的避讓對手的攻擊,但凡是明眼人就能看出這絕對是久經戰陣的老兵。

而到了下一瞬間,直刺的長槍卻並沒能將其洞穿,僅僅是在上麵劃過了一道奪目的花火之後就被這身半身騎兵板甲凸起兩側的斜坡卸去了力道。

長槍幾近刺空,正是力出未收之時,可是沒等他收回長槍再刺,人頭卻已經高高飛起,再沒了機會。

戰場相搏,生死隻在一瞬之間,明軍騎兵如此冷靜,反應迅速的同時合理規避掉了劈砍和直刺的角度,再配合身上的甲胄堅固以及更加合理的設計,僅僅在這一瞬間就在兩人夾攻之下反殺一人,身上最多是甲胄破損了一些,竟沒有受到哪怕是半點兒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