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看看現實生活裏的吳綺莉。這個當年對著負心漢,倔強決定一個人獨立撫養小生命的富家女,現在變成了一個藏毒、不修邊幅、白發初露、想回娛樂圈而回不去的中年女子。她一邊愛孩子愛得要命,無微不至照顧相依為命的女兒,一邊為了一點小事,可以罰女兒整晚不睡,用皮帶抽她,在女兒最傷心的時候嘲笑奚落她。吳綺莉以前接受采訪時說:“我覺得自己很累,我不喜歡吳綺莉這個人,我很累呀!聽到別人叫我吳小姐,我就很厭煩。”值得注意的是,她自己也是被她的媽媽打大的,這和她飛蛾撲火式地尋求“被愛”,是不是有關係?好在這個絕望的輪回終於可能被打破了。吳卓林報警,小小的女孩說:“我需要找人幫助我媽媽,因為我幫不了她”。她知道她的媽媽已經走投無路,需要人幫。
鬆田道雄的《育兒百科》裏說,每年有200位母親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作為人類還算是誠實的”,因為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了,她們沒有能力一個人養育孩子。人類從原始人進化到現在,社會家庭模式飛速變化,但孩子的成長步伐並沒有加快,所需要的愛和關注並沒有變少。你知道麼?在原始部落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雖然母親是主要撫育者,但成長過程中經常接觸的撫育者高達20多人。即便是兩三代之前,一個孩子出生,大家庭裏的爺爺奶奶、伯母嬸嬸們、未出嫁的姑姑們,都會在撫育孩子過程中扮演角色。
但在現代社會,核心家庭、年輕人到異鄉發展、留守兒童、離異、父親角色遊離而造成的假性“單身媽媽”,這種種其實製造出了越來越多的“寡母”。當“寡母”們的精神壓力係統瀕臨崩潰時,有沒有社會支撐體係可以讓他們有喘口氣的機會?有沒有社會互助組織?有沒有心理重建資源?有沒有人能不去指責她們的育兒水平,而是對她們說聲“別急別急,我來幫你”?這漫漫的心理荒原,“寡母”們到底應該怎麼走出去?受害者是下一代,或許再下一代,或許再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