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孟母到吳綺莉(2)(1 / 1)

青春心理課

大人物的家務事,因為沒有更多信息,所以外人無法置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家女兒提到,有報警,但警察來了,隻聽她父母說,根本不聽她說話。我想起某次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控訴,說自己小時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或者父母心情不好就被毒打。有一次母親用椅子砸她,把椅子都砸碎了,她渾身是傷去上學,別的媽媽看見了,隻是跟她說:“下次要聽爸爸媽媽話啊。”你看,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去年有個新聞,說一個單身爸爸常年虐待四歲女兒,網友發現後非常氣憤,報警。結果警察來了,把那個爸爸叫到警局警告了一下,依舊把孩子再送回那個狼窩。你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能受到的保護。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你隻要上去看一看,就知道一個人的人生,是怎樣從起點開始,就可以被搞得滿目瘡痍的。我們曾在一個微信群裏聊過這個話題,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句,一句是“我現在很高興,因為在哪裏都比在那個家裏好”,一句是“我18歲時候想,考不上大學我就去死。離不開家我就去死。”

我很難想象這是群裏光鮮亮麗的美人們背後的故事,但我可以想象,她們的父母一定洋洋得意,覺得是自己教育得當,才使得孩子出落如此風光。一句“我是為了你好”,就可以美化中國父母所有的無能、暴力。捫心自問,為了教育孩子而進行的適度體罰(比如適當打手心、拍屁股),和因為自己沒麵子、要撒氣而進行的無原則遷怒,真的沒有任何區別麼?發自愛的批評教育,和潑婦罵街一般的謾罵羞辱,真的沒有任何區別麼?培養孩子自強自立,和把生活的重擔全都加諸在他弱小的肩膀上,真的沒有任何區別麼?!

在美國,家暴孩子是一項很嚴重的指控,可以導致父母監護權被剝奪、孩子被社會保障體係接管。隔壁鄰居聽到孩子持續、不尋常的哭鬧,學校老師、兒醫看到孩子身上可疑的傷痕和淤青,都可以直接報告兒童保護機構。美國的這套製度當然有它自己的漏洞。比如,經常聽風就是雨搞得父母不敢正常教育孩子、執法過當造成骨肉分離、孩子送去寄養家庭後雖然沒有被虐待但也受不到應有的愛和教育,等等。但相比之下,我們中國孩子的處境更讓人憂心。我們的孩子,除了家長自覺自發的愛,能得到的其它保障,接近於零。當家長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願去愛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就變成了一團隨時被揉在一起的廢紙。

既沒有對孩子撫育者的支持,也沒有對他們的監管,這就是存在了那麼多年的現實。唯一值得讓人欣慰的是,吳卓林知道報警來解救自己和母親;23歲的大人物女兒,可以在網絡上寫下自己對家庭的控狀,使得自己終於“被聽到”。

說了那麼多,總該說回題目了——孟母。《三字經》裏就教我們——“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寡母帶子,四處搬遷,說明什麼?說明不見容於家族宗室,無人相助。不相信?你從北京北三環搬個家到南四環看看?你從上海楊浦區搬個家到浦東看看?那麼容易?還三遷?哪裏都能遷,說明哪裏都一樣,都一樣無根基、都一樣漂泊無人相助。

孟子3歲喪父,父親死後,所有的經濟來源都是母親幫人紡布。日夜勞作,也僅夠溫飽。所以有一天,當孟母發現自己含辛茹苦帶著的兒子竟然逃學不學好時,她把已經快要織成的一匹布給剪了,也有說,是把織布的機器給廢了。雖然後世都說,孟母借由斷機杼,講了一大篇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從此孟子深受感動。但設身處地,當你覺得世態炎涼人世艱難時,當你認為唯一希望的兒子“不學好”時,當你手起刀落把自己和孩子賴以吃一口飯的家什都打爛時,你的心裏,真的在想些什麼呢?而你的孩子,為什麼看著你的眼神,“既驚且懼”?縱然他流芳百世成為一代聖賢,他的人生是否也永遠缺失了某個角落?

而這時他們身邊的人,又在做什麼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