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象”觀質(1 / 3)

以“象”觀質

學苑

作者:喻宏

何謂“創意市集”,即指在特定場地展示、售賣個人原創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藝術活動。它的主要特點是,參與門檻相對較低,更接近是一個平民藝術舞台,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樣,受眾麵更廣。這一稱謂最早源自歐美國家的跳蚤市場。每逢周末,大家會把自家不用的東西拿來賣。很多藝術家也會趁機拿出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出售,期待在市場徘徊的“星探”能看中自己的作品,加以商業化,進而創建自己的品牌。比較著名的創意市集有英國倫敦的

SpitalfieldMarket、澳大利亞悉尼的帕丁頓市場(Paddington Bazaar)、日本橫濱港邊公園的“藝術緣日”等。與之相比,“創意市集”在中國還算是新鮮事物,參與者也多為追逐時尚的青年人。據悉,《城市畫報》2006年率先在廣州推出i-Mart創意市集,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激發國內原創的標誌活動,一波又一波的創意浪潮在國內風生水起。

一、地攤文化的興起與“創意市集”的發展

“創意市集”其實是一些年輕的藝術愛好者,對現有的一些產品,進行創意設計,當這些設計出來的東西在設計者麵前堆滿時,他們內心中狂熱的需要跟人交流,如果可以的話就轉化為產業。當這種要求達到了一定限度時候,他們在網絡中約會,到某一天的某個地區集合,擺攤子,賣限量製作的各種小東西,例如:獨立的影像書刊、手工娃娃、手繪T-shirt、掛件飾品等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攤主”是一些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工匠。

在歐洲許多城市,創意集市已成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為草根、新銳的街頭時尚的發源地,也是眾多才華橫溢的原創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事業起點。許多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發掘出來,建立起自己的時尚品牌。

隨著創意市集的興起,“地攤文化”這個概念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和地攤緊密聯係在一起。如今,這樣的生活正在離我們而去。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地攤曾是城管人員重點打擊、清理的對象。理由是影響市容,有礙觀瞻,破壞公共衛生,經常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擾亂了市場秩序。於是,攤主們或者收攤不幹,或者搬進街邊統一規劃的店鋪,真正的地攤市場所剩無幾。比較有名的隻剩下北京的潘家園市場、上海的吳江路、武漢的江灘、天津的曙光裏那麼幾條街而已。雖然後來上海、北京等地為方便市民購物,已經放寬了對地攤攤販的管束,但人們對地攤貨的不良印象卻很難改變。

近兩年,伴隨著國人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大家也開始追求個性化的消費。整齊劃一的商店以及統一規格的產品,已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人們開始對“創意市集”這樣的活動產生濃厚興趣。不論是國外的Moss Street Market、Rose St. Artists’Market、Design·festa,還是國內的iMART創意市集、瘋果創意集市、DESIGNMAP創意生產力等,都借著“創意”、“時尚”、“潮流”等新鮮的外衣,以“創意市集”之風給平易近人的地攤文化以全新的麵貌。

二、陶瓷“創意市集”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景德鎮獨特的地理條件

據《浮梁縣誌》記載,景德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鎮,始稱"昌南",後易名"新平",轄於江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趙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鎮",轄於浮梁縣。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獲得解放,隨後從浮梁縣分出,置景德鎮市。古往今來,景德鎮以瓷器精美絕倫,製瓷曆史悠久聞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譽稱。其生產陶瓷的曆史源遠流長,唐代便燒造出有“假玉器”美譽的白瓷。在宋代禦賜殊榮,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爾後,曆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製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發展躍為曆史顛峰。“工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2000多年的製瓷曆史,豐富的陶瓷資源,絢麗的陶瓷藝術,陶瓷文化和藝技的深厚積澱,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也為曆代陶瓷創作給予了豐富的製瓷經驗和得天獨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