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由心生
學苑
作者:趙靜 洪纓
造型是人造物的外在形態。在具體設計實踐中,造型概念指設計者出於某種動機與目的,動用自身的造物觀念,對即將創造物品的形態進行總體設想與規劃,並通過合理的技術手段所創造出的物化形態。在造型活動中,除了美和功能等因素之外,還常常牽涉到一種與人的心理相關的因素——情感。
一、造型與情感的關聯
王朝聞在《美學概論》一書中曾把情感解釋為:“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1]“人的情感是社會曆史的產物,具有社會的內容和社會意義。”[2]情感,是審美感受的重要特質。在審美過程中,情感表現為審美主體麵對審美對象時的“精神愉悅”。
造型活動與審美活動相伴而生,這決定了它與情感的天然聯係。在造型過程中對情感因素加以歸納、提煉與應用,是一種針對深層人性需求的設計方式。它不僅關注設計的美與功能,更關注用戶的情感需求,是對用戶人性關懷的體現。它為用戶提供的不僅是裝飾與功用疊加的程式化產品,而是可供使用者情感附著與釋放的溫情載體。在此種語境下,“以人為本”擺脫了口號化的懸置境地,成為造物者的設計自覺,從理論想象轉變為與設計實踐接軌的可預期造型計劃。
二、情感在造型中的觸發機製
情感因素可在針對造型的審美活動中觸發。這種觸發建立在對形態感知的基礎之上。唐納德·A·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一書提到的人腦加工的三個層次:本能水平、行為水平、反思水平[3]。造型對情感因素的觸動,也正是由這三個層麵展開:
1、本能型情感的觸發機製
本能是指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人類對外界情境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敏感,它存在於潛意識層麵。造型對本能型情感的觸發,建立在人類視知覺本能的基礎上。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曾提到“張力”的概念,認為它是一種“視覺形狀向某些方向上的積聚或傾斜”[4]。這種視知覺層麵的緊張感會對人的感知係統產生觸動作用,使人產生某種類型的心理感受,比如:輕飄、沉重、溫暖、寒冷等。
造型對本能型情感反應的觸動通常表現為:造型的色彩、形態、材質、結構、大小以及空間位置等對受眾心理引發的不同感受。比如藍色、綠色產生清涼、冷靜的感受,紅色、黃色激發熱烈、溫暖的情感;方形使人覺得穩固、安定,圓形產生圓滿、運動等心理聯想;不鏽鋼材質傳遞堅硬冰冷的情緒,紡織物質地帶來柔軟溫暖的感受
2、行為型情感的觸發機製
當某一傾向的本能型情感積聚達到一定程度,出於對環境適應的本能,人體會產生一種能夠引發特定行為傾向的情感反應,即行為型情感反應。這種反應與支配人類行為的腦部活動有關,但其發生形式仍然處於無意識狀態。它建立在本能型情感的基礎之上,觸發機製更加成熟,觸發效力更顯著,並對前者具有一定控製能力。
行為型情感的觸發過程,首先是受眾在與造型互動時生成心理感受,隨後激發相應行為方式。從物的角度出發,造型在行為水平上對人的情感狀態產生影響,體現在造型產品效用的發生以及對用戶使用方式的引導上——不同的造型常常預示著不同的使用方式。以產品造型中的按鈕設計為例:形態簡潔、表麵光滑、質感細膩有彈性的按鈕,通常會采用按壓式操作方式;按鈕的上表麵具有密集的凹凸明顯的橫向直螺紋,且按鈕下方有滑動軌道的,一般會采用撥動式操作方式;而按鈕側麵有密集的縱向螺紋的圓形按鈕,則暗示了旋轉式操作方式。使用者對上述按鈕操作方式的判斷,無需依賴文字信息說明,僅通過造型本身傳遞出來的心理暗示即可完成。
3、反思型情感的觸發機製
反思型情感是一種情緒有機體,其形成機製比前兩種情感類型更加複雜。反思型情感觸動,通常是由於人類個體所處的情境與自身情感經驗產生某種一致性,既而引發人的心理共振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