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七,十裏紅妝(2 / 3)

“彝家人是很好客的,”導遊小姐已然領著他們跟上人群,“他們會歡迎我們的到來。”

人群湧入了院子。

他們坐在院子裏,導遊開始講起彝族的婚禮。

“彝族是個愛歌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喜歡通過唱歌跳舞來談戀愛,唱得跳得合心合意,就通過歌舞互相定下終身。回村後就托謀人說親,也有的雖在歌舞場上相約定終身,但要經一年的了解,在第二年或者在本年內的下一個相聚日裏,在散場後定親或托媒去說親。經過女方父母同意,便擇日定親。定親時男方要給女方一定的聘金、聘禮。”

“訂婚,彝語叫做“吾讓木”。是雙方正式結締婚姻的主要標誌,彝族諺語雲:“祖靈可戲,婚事不可戲”,一旦舉行了定婚儀式,雙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約了。定親儀式要潑水、抹鍋煙子、殺豬宰羊。當男方使者要來的時候,女方家便喊來鄰居婦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並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鍋煙子,等待客人的到來。當定親的客人一來,四麵八方的婦女們峰擁而來,向客人潑水、抹鍋煙子,客人則須表現得勇猛、頑強,用衣服或擦爾瓦蒙著頭,迎著“暴風驟雨”勇往直前,衝破姑娘們的一道道防線,猛衝進屋,姑娘們則會緊追不舍,尾隨進屋亂潑,把客人潑得一個個像落湯雞,一張張的白臉全變成了黑臉。潑水和抹鍋煙子時,客人不能生氣,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進攻。”導遊小姐一本正經地說。

“潑水、抹鍋煙子過後,給客人敬酒、敬燒肉,彝話為“舍府則”。主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把裝有燒肉和酒杯的木盤端給客人中的一個,客人也伸出雙手接受,先渴酒再嚐燒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盤中的肉不能吃完。因為能喝酒是好漢,能吃肉是狗熊。當客人喝了酒嚐了燒肉後,從包裏掏出錢放在木盤中。裝在盤子中的錢,就是“吾讓則”(定親禮),一般都是單數,但更多的是“九”數,如九千九百元,一萬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語中為“古”,“古”為久遠、牢固的意思。所以,涼山彝族喜歡九這個數。此外彝族婚禮中也很喜歡被習慣認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禮是四萬、定親時四點鍾去等,因為“四”在彝語中為“爾”。“爾”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並且以後會好好對待她,一輩子都隻要她。訂婚儀式上,還要訂下結婚的日子,結婚的日子一般地說都由男方測定,但要聽女方的意見,主要看雙方屬相和不和,要請畢摩測算。”

“他們的習俗還真不少呢,在城市裏,結婚永遠都是辦酒席,然後就完事了,一點也不新鮮。”童玲坐在一旁一臉羨慕,“這樣的婚禮才讓人難忘呢!”

“結婚前夜,男方家派兩位聰明勇敢的人當“線木”,帶去禮品及新娘婚服禮金到新娘家,陳明求婚之來意。女方村子裏的姑娘們則貯水以待,到處設置障礙,向他們潑水、抹鍋煙,直到把他們兩個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罷休。晚上,新娘的姐妹們都前來陪伴,新娘哭,女伴們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與父母辭別時要訴女子嫁人之苦。”

“結婚當天,女家請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婦女為新娘梳頭、打扮,梳畢頭則戴上耳環、頭飾、頭罩,著新衣彩裙。雞啼時,新娘被擁至房前的果樹下坐著。她們手持樹條和端著水盆,準備對前來摸親的迎親者進行一番痛打。這時男方派出的一名精靈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擁和掩護下,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委曲中想方設法摸親。隻要他們摸到新娘頭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這時停止了“保衛戰”,大家簇擁著新娘開始上路。送親的都是新娘的親戚和鄰居,少則十多個,多則幾十上百。所地方言區送親的全是男性,沒有女性,自古以來都這樣。什乍、依諾方言區,有少部分女性參與送親。涼山彝族送親一般都步行,隻有新娘或送親的老前輩才能騎馬,可以說跋山涉水,一路風塵。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們如果知道新娘要路過,都要在路上接待,給新娘敬油炒飯,給送親的人敬酒。這是一種禮節,一種祝願,一種親情。”導遊小姐轉過頭,看了看新人,他們站在院子裏,一身紅衣,滿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