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土著風(2 / 3)

在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恐龍展館裏,可以看到2.28億年前的翼龍骨架——如鳥般展翅欲飛,還有9米長的食草恐龍,如實物大小的鱗甲龍模型以及各種恐龍的骨骸。

不隻是恐龍,澳大利亞古生物的發展史也在這裏完整呈現。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與眾不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洋洲大陸的封閉。因此,這裏相對全麵地保留了古生物進化的過程。在澳大利亞人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觀察到一段完整的生物演變史。

館內藏有澳大利亞特有的飛鳥、魚類、昆蟲、貝殼化石等各種動植物標本,古生物藏品從天入地,無奇不有。最珍貴的藏品是澳大利亞東部袋鼠的骨架,一條有力的尾巴特別引人注目,這是它在跳躍時保持平衡的武器。這種袋鼠也是澳大利亞最有名的有袋類哺乳動物之一。

在骨架室,千萬不要錯過觀賞“艾瑞克”的機會,那是一隻1.1億年前的蛇頸龍,是一種蛋白石似的海洋爬行類生物。進入沙漠展室,可以看到壯觀的澳大利亞沙漠自然景觀以及在幹旱環境裏生活的動物痕跡。海洋動物展室也非常有趣,藏有許多珍貴的海洋生物化石,簡直就是一部古代海洋生活進化史;可以想象,在古代大堡礁周圍,那些熱帶海洋動物似乎還在自由遊弋。還有一座列車模樣的展廳,在這裏可以看到各種古靈精怪的古代生物。每當遇到疑問,遊客可以輕鬆地通過裝滿各種資料的“博物館箱子”查詢答案。

如果旋轉“命運之輪”,還可以看到哪些動物在大滅亡裏生存下來。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觀看到如真實場景般大小的幻燈片播放,體驗澳大利亞恐龍逃亡的場景,甚至可以從博物館提供的手提實驗用具感受恐龍骨骼。不僅如此,博物館還給孩子們提供自己動手製作恐龍模型的機會,作為來此參觀的紀念。

一件意味深長的展品

一股撲麵土著風

盡管澳大利人博物館的自然史陳列極為出色,但在這篇文章裏,我們重點要談的還是這家博物館的土著風。

土著文化是澳大利亞文化中特有並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與後來的殖民者所帶入的西方文化、移民遷入的各種文化一起,形成了澳大利亞特別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亞人博物館雖說是一座自然博物館,但極其具有特點,澳大利亞土著文化的展示就是其亮點之一。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大課題。研究這一關係最好的角度是反省人類自身的發展史,特別是久遠的古代,先人們是怎樣和大自然相處,怎樣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收獲自然的饋贈,躲避自然災難,並一代代延續下來。

博物館大廳裏有一件意味深長的展品:一個坐在沙發裏的人體骷髏正在燈下看報思考,邊上趴著一隻骷髏狗,牆上則掛著一具鳥的骨骼標本。審視今天,人類創造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但和大自然的關係不斷惡化,我們更需要研究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態。可惜的是,古代太遙遠,留下的可供解讀的資料很少,今人很大程度上隻好猜猜猜。澳大利亞

在這方麵卻得天獨厚——因為他們有土著。

對待土著,現代人容易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他們,或不屑,或獵奇,或憐憫,或施暴,或麻木,或改造,缺乏足夠的尊重。早期的殖民者更是仰仗著先進的武器肆意掠奪、驅趕、霸占和殘害土著人,對土著文化的發展和延續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然而,正是土著人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古代先人的生活狀態,給今天的我們提供了一個活化石般的原始生活樣本,教會我們如何處理和大自然的關係。好在今天的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土著文化的保護也日趨重視。澳大利亞人博物館裏的展示也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