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土著風(1 / 3)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土著風

博采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坐落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亞人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則位於澳大利亞著名的海濱城市悉尼。澳大利亞人博物館是一所世界知名的自然和綜合性博物館,具有180年建館史,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雖然古老,卻承擔著澳大利亞前沿的科研、采集、展示和教育的重任。

一座非凡博物館

1827年,澳大利亞人博物館在一所舊郵局裏——也有人說,是在殖民地秘書的辦公室裏——誕生,建館目的是為了“采集自然曆史中那些稀少而珍奇的標本”。最初,該博物館被命名為悉尼博物館(Sydney Museum)或殖民博物館(Colonial Museum);1836年,改成現在的名字。1846年,古色古香、歐式風格的博物館大樓在海德公園邊的新址上開始建造;大樓於1857年對公眾開放。最初,澳大利亞人博物館隻有一個展館;經過多年擴建和改造,現在的博物館已是具有分屬人類學、動物學、古生物學、環境科學以及礦物學研究基地和展覽大樓,年訪問量40萬人次規模的大型博物館。

從空中鳥瞰,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整座建築像貝殼的螺旋,又像緊握的拳眼,圍繞著名為“澳大利亞夢”的中心花園設計而成。整座建築線條簡潔明快,外牆裝飾卻明豔照人,五顏六色,極富創意,令人耳目一新。難怪這座博物館曾獲得世界最佳公共建築獎——藍圖建築風格獎。

筆者到悉尼時,正值澳大利亞國慶節前的澳大利亞藝術節。不過,大概由於澳大利亞人口稀少,很難感受到藝術節應有的熱鬧氣氛。在澳大利亞人博物館邊上的海德公園裏,雖然有一些藝術演出,但人氣也不是很足。不由讓人感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當初那些先民們該是一種怎樣的寂寞啊。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恰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一部自然進化史

6500萬年前的恐龍世界真的發生過一次血雨腥風的大滅絕嗎?恐龍是如何捕食,怎樣長大的?在澳大利亞人博物館裏,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分為3層:第一層是骸骨和土著展,第二層是礦物礦石展,第三層有在澳大利亞生存和滅絕的動物畫廊以及兒童空間和流動展廳等。在這裏,可以看到恐龍、蛇、魚、禽等動物的化石,看到五光十色的寶石,看到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樹袋熊、袋鼠、跳鼠等的模型。

肉食恐龍骨架

作為“世界十家最頂級的展館”之一,澳大利亞人博物館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館,以注重自然史聞名於世。館內收藏標本約875萬件,在古生物學的收藏方麵頗具特色,有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珍品,為研究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變遷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價值。這裏也是澳大利亞最佳旅遊景點之一。

澳大利亞人博物館的陳列內容主要包括,

澳大利亞的特殊自然景觀和動物、澳大利亞土著以及大洋洲太平洋諸島自然與人文資料等。博物館共有8個展室,包括1座“靈屋”。其中,大洋洲藝術展室的展品有史前石器、陶器、祭器、原始雕刻造型和原始裝飾工藝品;澳大利亞沙漠展室描繪了沙漠自然景觀、動物和土著及移民在幹旱環境中的生活;哺乳動物展室展示了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以樹袋熊、袋鼠和跳鼠等有袋類動物最為精彩;海洋動物展室主要展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熱帶海洋動物;礦物展室展出5000種以上礦石標本,其中有珍貴的貓眼石。此外,還有鳥類、昆蟲和骨骼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