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書堯典》裏帝堯並沒有對治水9年未成的鯀有什麼處罰,而是當帝舜掌握實權後才出手懲治勞而無功的伯鯀的,《尚書.舜典》裏記載,當輔佐帝舜二十年後正式代理帝堯執掌大權巡查四方回去後,“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殺)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而《史記》記載,帝舜視察四方回來後,把鯀流放到了羽山,以教化東夷,並沒有殺死。鯀先是被流放到羽山,三年後即當帝堯真正授權帝舜攝政前,殺死了鯀。在《山海經.海內經》裏鯀被神話了:“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對鯀處理得當與否,後人有些疑問的,如屈原同誌在《天問》和《離騷》中都對鯀抱著強烈同情之情,他的同情主要是因為鯀畢竟辛苦治理洪水九年而最終遭到流放,同時在天問裏對鯀的遭遇提出質疑:屈原曾在《離騷》中詠道:“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在這裏,屈原讚揚鯀“婞直”(婞,xing,剛直、倔強的意思),對他“夭乎”(夭,yao,早死,這裏指被殺)於羽這個地方很惋惜。在屈原眼中,鯀不是個罪人。同時在《天問》中說“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畫何曆?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今山東郯城縣東北),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雲:“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鯀是問責製第一個記錄被處決的人。是帝堯派族弟祝融把鯀殺死的,祝融本是顓頊之後。鯀是為祝融所殺的,上引《山海經.海內經》就說:“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尚書.洪範》中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死,禹乃嗣興。”畢竟鯀在山東教化三年,同時禹登帝王位也要敬祖,《左傳?昭公七年》曰:“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拾遺記》卷二。“海民於羽山之中,修立鯀廟,四時以致祭祀”這說明鯀在民間有些好的口碑的。對於大禹的父親鯀的脈絡及結局,鄙人前麵在《國盜之首帝禹》中已論及,此處也不再多述。
為什麼處於炎帝族裔的共工和身處黃帝族裔的鯀、驩兜、三苗在帝舜正式執政後,都被流放或處死,最終排除在帝舜的執政團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