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帝堯執政之第五難,即如何拋棄世族權貴的幹擾而最終選用舜。根據《尚書》和《史記》,帝堯時共有兩次與四嶽百官討論能夠委以重任的後任者,第一次百工四嶽推薦了三個人:帝堯的兒子丹朱;炎帝後裔共工,黃帝的曾孫崇伯鯀。這說明除去帝堯的兒子和親兄弟,在各部落首領裏是有其他有資格能和舜PK一下的人選的,但無論是共工還是崇伯鯀都在帝堯的視線之外,這倆人帝堯都看不上,都是因為帝堯認為他們的人品不行。
先說共工,帝堯認為共工好講漂亮話,可言行不一,用心不正,貌似恭敬實際上欺騙上天,因此不能用。共工氏作為炎帝的後裔,其宗族勢力傳承及生命力是相當大的,因此可以九代為方伯,雖然曆經炎黃部落間多年的戰爭並未消弱,反而利用祝融的孫女——女祿與顓頊的聯姻,加強了炎帝後裔在黃帝後裔氏族管理層中的地位。因此堯舜時期,就是黃帝後裔的氏族領導集團中支持共工氏的人大有人在,如顓頊帝的兒子驩兜。驩兜又稱為歡兜、驩頭,他可是地道的黃帝後裔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見於驩兜在政治中心中的影響力,當驩兜舉薦共工時,帝堯還是重用了共工,讓他擔任工師。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工師是帝堯時才初置,主要負責掌管百工及手工業之官,專掌營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如燒陶、冶煉、等各手工業,及建屋等,並沒有讓共工去治水。在《尚書》及《史記》中,帝堯對於否決共工的原因是一致的,《史記》中堯否定兒子丹朱後又問百官道:“那麼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可言行不一,用心不正,貌似恭敬實際上欺騙上天,不能用。”同樣在《尚書.堯典》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帝(堯)曰:“疇谘若予采?”歡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對於共工的懲罰前麵已論及此處不再多談。
再說崇伯鯀,雖然崇伯鯀在四嶽的推薦名單中排在共工之後,但如以血統而論,論身份資格排在第一位的當是禹的親爹崇伯鯀。鯀比共工更有資格競聘。《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也就是說鯀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子,是黃帝的第四代傳人。而《山海經.海內經》中則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則又把鯀的輩分又提升了一級,把鯀說成黃帝的孫子。暫按《史記》所講,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鯀就是個地道的官二代。論資排輩鯀與舜的六代老祖宗窮禪是一個輩分,鯀在舜麵前是老祖爺爺的大輩分兒,舜就是數不上的個耷拉孫兒,就連當時的帝堯見了鯀也得叫聲叔叔,因為堯的爹帝嚳是顓臾帝的侄子,史記曰“高辛於顓頊為族子”。但帝堯對鯀品行能力早有定論,在史記《五帝本紀》帝堯問四嶽說:“唉,四嶽呀!現在洪水滔天浩浩湯湯懷山襄陵,百姓們不堪其憂,有誰能使治理呢?”四嶽都說鯀可以,堯就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即不能親睦九族,不能用。”四嶽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同樣事件在《夏本紀》中也有描述,有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四嶽的推薦恰恰證明鯀在執政體係中的影響力及得人心之寡眾。因此當帝堯讓人們舉薦治水的人才時,四嶽異口同聲推舉了鯀,盡管帝堯覺得鯀幹不了,但他還是尊重了四嶽及大多數人的意見,讓鯀來試試。而根據古籍考證,伯鯀在帝堯時是統禦一方封疆大吏身居“崇伯”之位,如《古本竹書紀年》載“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太平禦覽》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紀》雲:“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國在秦晉之間。”鯀的封地在崇,這是古代文獻中較為一致的記載,隻不過這個崇倒底在什麼地方,有幾種說法,較為普遍的說法認為這個“崇”是崇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的嵩山地區。但不管“崇”地在那,伯鯀這個崇伯即便不是從顓頊那分封世襲下來的,就肯定是堯家族即堯和其父親嚳、哥哥契統治時期分封的。其三鯀在執政體係內有極高政治聲望的原因並非僅僅是因為他是個官二代,伯鯀的個人的能力也是突出的,比如據載伯鯀是城池的創造人,《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昆吾作陶,夏鯀作城。因此築堤磊壩是鯀的長項。從文獻上看,最早記載鯀禹治水是《尚書.堯典》“帝曰:‘谘,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谘,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以上這些都說明了帝堯在選拔繼承人所麵臨壓力,即來自本氏部落族內部以及來自其他各個部落首領方麵壓力。因此不得已作出政治妥協,先試用一下不被他看好的崇伯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