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脊梁——千古第一聖至聖帝堯3(3 / 3)

另一方麵帝堯的執政團隊裏也廣泛任用炎帝後裔如共工氏等,如《漢書》中所說“昔者鯀、共工、驩兜與舜、禹雜處堯朝”。而各自統禦一方的四嶽負責人都是任用炎帝部族共工氏的後裔勾龍的四個兒子,如負責東嶽的是勾龍的兒子伯夷。為什麼讓共工氏四子負責四嶽,依據《國語.晉語》靈王二十二年,穀、洛鬥,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製,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從孫四嶽佐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此一王四伯(指禹與四嶽)豈繄多寵?……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同時《國語.魯語》也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及共工氏的兒子後土是後世祭祀“社稷“中的社神。《孝經.援神契》中說‘社者,土地之主也。稷者,五穀之長也。’

由於帝堯執行“親九族”政策,在其當政時期炎黃後裔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社會安定團結,大大促進了炎黃的再融合。《史記五帝紀》記載,帝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即帝堯具有《禮記禮運》所說的以能和諧天下為一家的大愛,才使其能統禦當時的中國。這使整個華夏民族得以休養生息,為以後的舜,特別是為大禹治水積累了雄厚的經濟政治基礎——即民心和物力的一致性。

與帝堯相比,隨後的舜與大禹盡管吏治行,但對於民族政策方麵卻未能全麵繼承帝堯執政之精髓,不僅未能調和好炎黃部族間的關係,即便是對於黃帝族裔中的政見不同者也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殺伐之策,激化了炎黃子孫不同部族間的矛盾,進而逐漸形成夷狄之見,對我國延續至今的各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