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脊梁——千古第一聖至聖帝堯3(2 / 3)

因此帝堯即位以後如何彌合炎黃後裔血淚的爭鬥史發展民生成為其當務之急。所以即位後選賢任能,並以其如太陽般普照萬物的博大胸懷,親九族和天下,開創了一個和諧的社會新局麵。

一方麵帝堯廣泛任用黃帝族裔中的能者,《淮南子》曰: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其導萬民也,水處者魚,山處者木,穀處者牧,陸處者農。楊子《法言》曰:堯能則天者,以其能臣二聖。二聖,舜、禹也。《尚書虞書》說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凡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堯典》中所說“克明俊德”即能選拔使用品德高尚的俊才明士。同時慎重執政,《淮南子》引《堯戒》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蛭。”。譯文:《堯戒》上說:“戰戰栗栗,一天比一天謹慎。人不會被大山絆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絆倒。”帝堯善於用人,而且賞罰分明。以帝堯的譜係推算九族足以涵蓋在世的炎黃後裔了!親九族即親天下萬民。九族即從血緣上拉近了炎黃二族裔的關係,而且在其執政團隊裏大量啟用炎帝部族中的人才,裏麵既包含數世仇敵的炎帝後裔共工氏後人和炎帝後裔重黎後人羲和氏族人。帝堯首先撥亂反正對自己同宗貴族的亂源反而痛下殺手,同時帝堯任命大羿剪除危害民生的頑疾,打通天下道路。據《淮南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裏。打掉土匪路霸使全國治安環境一新道路皆為坦途。另一方麵重新修訂日曆,為此大力整頓同宗兄弟頑劣分子,對東部兄弟部族羲和氏進行征伐,此時帝堯父親帝嚳與炎帝後裔羲和氏所生十子爭權,據《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帝嚳)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堯令大羿征討之,去九存一建立羲和族的統治秩序,即《山海經.海外東經》所載使“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統一後的羲和氏使帝堯在炎黃族裔中有了支強大的政治支持力量,為重定天地四時成為可能。帝堯讓重新統一的羲和族仍舊世掌天地之官,並把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族分徙於東南西北四境,讓各為一係支族首領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掌管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如《堯典》記載: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陽穀。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此據《史記.曆書》所載“……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複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曆數失序。堯複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到這時,羲、和四族之一的羲仲,住在鬱夷,那個地方叫暘(yáng,陽)穀,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命令和叔就徙居到了北方,住在幽都。孔穎達疏:“羲是重之子孫,和是黎之子孫,能不忘祖之舊業,故以重黎言之。”《漢書.律曆誌》說:曆數之起上矣。傳述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後三苗亂德,二官鹹廢,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失方。堯複育重、黎之後,使纂其業,故《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除了虞舜、羲和四叔和後羿外,執政團隊中也有驩兜,三苗,鯀等黃帝後裔。根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驩兜是顓頊的兒子,三苗是驩兜之子顓頊之孫,《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山海經.大荒南經》則記載驩兜是鯀的兒子,即大禹的兄弟。《山海經.大荒南經》載“大荒之中有人名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士敬日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麵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有驩頭之國。郭濮注:地所宜黑黍,皆禾類也。”如據《史記》所載,鯀是顓頊之孫,即“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由此可看出鯀、驩兜、三苗都是顓頊的子孫。而其兄弟稷稱為後世祭祀社稷中的稷神。《禮記》及《國語》中記載,烈山氏(即炎帝)之子曰柱,能植百穀疏,自夏以上祀以為稷,至殷以柱久遠,而堯時棄為後稷,亦植百穀,故廢柱,祀棄為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