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正是人們把堯舜比作日月的根本原因。在奴隸社會帝堯所走的這條民族大同之路可謂困難叢生,但帝堯以其睿智和魄力堅忍不拔的品行,使其越過重重障礙並最終成功,這是其成為中國至聖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帝堯有太陽般不偏不倚的博愛之心,才能使天下親如一家,即《史記》所載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帝堯由此得以統禦天下。
歸納先秦典籍所載,帝堯帶領中華民族所走的這條陽光大道艱險坎坷,困難重重,首當其衝的有六難:華夏子孫雖然自炎黃阪泉之戰後歸於一統,但其後裔曆代以來人心不齊爭鬥不止,如何使九族親睦、華夏和諧、炎黃一心這是其第一難;自帝嚳開始中國包括整個人類世界自然條件日趨惡劣,洪水泛濫危及華夏子孫的繁衍生息,如何戰天鬥地帶領蒼生脫困這是其第二難;唐堯的帝位來自世襲其父兄帝嚳、帝鷙之位,況且他也有兒子可以傳承之使之接班掌權,但帝堯棄其子而毅然選擇舜接班,如何革舊布新這是其第三難;雖然放棄自己親兒子,他依然有親兄弟可傳承,如商祖契、周祖後稷等,他們都是本族中近親直係,且都能力不凡,但帝堯能不寵信手足,毅然放棄兄弟選擇身為平民百姓的帝舜為接班人這是其第四難;領導班子裏還有很多大紅大貴的世襲親貴,比如炎黃直係達官貴胄依然很多,換句話這些人也是體係中人,但帝堯不選擇他們卻力排眾議選擇家庭貧寒的帝舜這是其第五難;最後如何實際選拔考察帝舜並做好傳幫帶工作,使領導權穩定順利交接,並在其死後確保這個繼位者也能貫徹執行禪讓製,是其第六難。
先說帝堯如何統一民心之第一難。對於初登帝位的帝堯來說這第一難非常緊迫!因為黃帝族裔在阪泉之戰後雖然掌握了華夏的領導權話語權,但炎黃兩部落的後人卻無法短時間融合,炎帝是上一屆國家領導人並由此形成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而爭奪帝位、領導權利就是在爭益分配權,失敗落寞者如何心甘情願,因此炎黃二帝阪泉之戰後隨即又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衝突,即黃帝與炎帝部族蚩尤之戰,黃帝族裔依然取勝,此後作為炎帝後裔的部族一直在積蓄休養,正如《戰國策.秦策》:蘇秦說秦惠王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歡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譯文:蘇秦說秦惠王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能否聽取我的意見。以前神農攻打補遂,黃帝討伐涿鹿擒獲蚩尤,唐堯放逐歡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湯王滅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滅商紂,齊桓公用戰爭雄霸天下,都說明了一個國家要想稱霸天下,哪有不經過戰爭就達到目的的?”蚩尤、驩兜、三苗都是炎帝後裔,由此可見炎黃後裔間的戰爭是一直延續到帝堯的父親帝嚳時代,以及此後的舜禹時代的。俗語說家和萬事興,民族內鬥極大地消耗了華夏民族的國力民生。如何使九族親睦華夏一心,是帝堯首先要處理的問題。在此我們有必要再次梳理一下炎黃子孫在帝堯之前的衝突融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