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之父食子—國盜之九姬昌3(3 / 3)

季曆死後姬昌接掌姬氏集團,為了修補與殷商的關係違心得娶了帝乙(紂王之父)的女兒。姬昌在娶帝乙之女前已娶了太姒的,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思齊》有描述太姒的記戴:\"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太姒,姒姓,出生在夏朝君主夏禹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合陽縣)部落,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麵盛大。《詩經》中,首篇《國風.周南.關雎》,一說是描述太姒和姬昌的愛情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姬昌為討好殷商政府,不報父親被害之仇,而采取聯姻的政策,迎娶殷商公主,以緩解殷商中央政府對其家族勢力的政治迫害。姬昌所娶為商帝乙的少女,《詩.大雅.大明》雲:“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文王嘉之,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顧頡剛先生在《〈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中,結合《周易.泰》六五爻辭與《歸妹》六五爻辭\"帝乙歸妹\",指出文王所娶\"大邦之子\"便是帝乙所嫁之少女。不過,應當補充說明的是,大姒也是\"大邦之子\",她與帝乙之少女是不同的。\"姒\"如前所說,在商代並不是姓。我們認為這是文王之妻在後宮中排行稱號。《周易.歸妹》六五爻辭:\"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知其娣之袂良\",稱\"君\"或\"小君\"是\"夫人之號\"《廣雅.釋親》;《左傳.定公十五年》疏。這裏是指帝乙所嫁少女、文王娣婦。《歸妹》之\"娣\"是蓋指後娶的文王諸妻,《爾雅.釋親》:\"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廣雅.釋親》:\"娣姒,先後也\"。春秋時晉叔向妻稱\"長叔姒\"(《左傳.昭二十八年》),有謂\"吾不以妾為姒\"(《左傳.成十一年》)。可見後宮內室常以\"姒\"、\"娣\"稱之。既然《歸妹》六五爻辭可稱文王諸弟之妻為\"娣\",那麼文王之妻自然可稱\"姒\"。鄙人也以為\"大姒\"之謂是後宮稱諸婦排行之號的沿用,並非是文王之妻的族姓。但還是認為顧頡剛先生把大姒與\"大邦之子\"帝乙之少女分為二人是合適的。

手段之二舍得:為換取政治空間舍得兒子。執行《六韜.文師》篇“舍得孩子釣大魚”,舍得皇長子伯邑考為商紂之車夫其實就是人質。對於舍得的精髓還得提薑子牙之《六韜.文師》篇:在此篇中,太公用舍得大餌釣國家來點播姬昌,原文: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其緡,人食其祿乃服其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事實很明白,伯邑考就是因為姬昌的舍得成為姬昌與紂王博弈中的政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