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誌疑.卷十九》:案:徐氏(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複齋,江蘇華亭今屬上海鬆江人,明末詩人)在其《史記測議》中說“伯邑考為紂所殺,未必文王有意廢立。武王為次弟,其序亦及也。”方(瞿方梅(1872—1921年),字號羹若,龍山縣裏耶鎮人。父元複,有三子,方梅排行第三)氏《史注補正》曰:“紂烹伯邑考雖不見經、傳,但其後無封,必早死無後。《檀弓》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乃子服伯子附會之言,不足據也。”餘謂史公於下文雲“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蓋微弱久滅失傳耳,不得臆斷其無後不封。而殷道太子死立弟,文王當殷時行殷禮,故伯邑考死,其子雖在,舍之而立武王。《檀弓》言“舍伯邑考”者,省文也。《左傳》“潘尪之黨,申鮮虞之傅摯”,亦省去“子”字。《史》謂文王有意廢立,似誤會《檀弓》之文。方氏以為子服附會,亦非。而《史記?管蔡世家》中:“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顯然說明了兩點,一是伯邑考有後,二是司馬遷同誌確實對伯邑考後人的史料掌握不足故而如是說。
姬昌食子被百姓所熟知是受《封神演義》的影響,《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亦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為明代許仲琳(亦作陳仲琳,號鍾山逸叟,生卒不詳,約1567年——約1620年,應天府即今江蘇南京市人)所著,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在此書中伯邑考為了求紂王釋放父親姬昌毅然隻身犯險來到商朝國都,向紂王獻出三件家傳寶貝:最終還是被紂王剁成肉醬,並被做成肉餅給姬昌吃,姬昌卜卦算出伯邑考被紂王殺害並做成肉餅將送來被食用,但為了活命不動聲色欣然吃了三個肉餅。事後還口占一絕:“一別西岐到此間,曾言不必渡江關;隻知進貢朝昏主,莫解迎君有犯顏。年少忠良空慘切,淚多如雨隻潸潸;遊魂一點歸何處,青史名標豈等閑?”最後又經閎夭泰顛行賄於紂王寵臣費仲尤渾才換來最終釋放。
對於此事包括《詩經》、《春秋三傳》《國語》《戰國策》《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正史沒有任何相關記載,但其他有關先秦的文獻中則有一些文王食子的點滴記錄,隻不過多記載姬昌所吃的是兒子伯邑考的肉湯。最早記載此事的當是屈原的《楚辭.天問》:“殷紂王烹了伯邑考,把肉湯送給文王,文王接受到兒子的肉湯,便向上帝控告。為什麼紂王親受上帝的懲罰,使殷朝失掉了天下,終至於無法挽救?”原文“受賜茲醢,西伯上告。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人,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在《天問》之後還有《帝王世紀》,《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的記載:“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禦,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帝王世紀》是專述帝王世係、年代及事跡的一部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作者皇甫謐,又名靜,字士安,晚年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曆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帝王世紀》之後還有《太平禦覽》的相關記載:《太公金匱》引《太平禦覽》六百四十二回“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仆禦,無故烹之;囚予於羑裏以其羹歠予。’”《太平禦覽》是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十月。《太平禦覽》之後還有《金樓子.梁孝元皇帝》中的記載:周文王昌,狼星之精。母曰大任,夢長人感己,有胎。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以胎教之。溲於豕牢,生文王。龍顏虎眉,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即位為西伯,有雀生□於殷城隅。文王增修政,三年,四方諸侯皆服。崇侯譖之於紂,紂不納。費仲又言於紂,欲誅之,紂不從。九年春三月,率六州諸侯朝於殷。崇侯虎又譖之,紂怒。囚文王於羑裏,雖有憂患,方修先聖之業,廣解六十四卦,著其卦詞,謂為《周易》,時謂西伯為聖。紂疑而未違。長子伯邑考質於殷,為紂禦,紂烹之為羹,賜文王以試之。實聖當不食子羹。文王得而食焉,紂笑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而尚不知。”紂謂西伯曰:“譖汝者,長鼻決耳也。”文王曰:“此崇侯虎之狀。”紂赦文王。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記載,《金樓子》六卷(永樂大典本),為梁元帝蕭繹撰寫。《隋書.經籍誌》、《唐書》、《宋史.藝文誌》俱載其目,為二十卷。《梁書.本紀》稱“帝博覽群書,著述詞章,多行於世。其在藩時,嚐自號金樓子,因以名書”。梁元帝蕭繹(508~554年),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北朝時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鄙人所讀典籍有限肯定還有其它更早的典籍記載。但以上這些記載顯然是傳承有序且關於伯邑考之死的記載是大體一致的,而屈原的有關記錄更說明文王食子的真實性,這比《封神演義》要可靠的多,也證明封神榜的作者對先秦典籍的博學。其實史記中一則記載也可以為佐證,即《史記.龜策列傳》所記載:“(紂)殺周太子曆,囚文王昌。”根據索隱:“按‘殺周太子曆’,文在‘囚文王昌’之上,則近是季曆。季曆不被紂誅,則其言近妄,無容周更別有太子名曆也。”根據《古本竹書紀年》所述,文丁殺季曆有多方佐證。周太子曆不可能再被紂王殺一次,此處“太子曆”應是周太子伯邑考之誤!為什麼這樣說呢?伯邑考作為太子死於姬昌之前是史實,這在《逸周書.世俘解》所述周克商不久的祀製中得到證明,在姬周的祀製中,伯邑考位列姬周曆代領導人之列“王烈祖自大王、大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正如郭沫若、顧頡剛所論《世俘解》是周初最可信的文獻資料。而《左傳》也可同時與《世俘解》相佐證,魯僖公五年,宮之奇對虞公說:\"太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由此可知《史記》等史書所說之失:《周本紀》、《管蔡世家》等書篇所謂古公未立太伯虞仲、文王未立伯邑考之說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