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之父屠子-國盜之八姒啟2(3 / 3)

伯益何人?史籍網文中關於皋陶伯益父子的履曆功績的記載很多,所以鄙人隻簡述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之履曆。伯益史籍中也作伯翳、柏益,化益等,又稱大費是黃帝第五代孫。是皋陶(又名大業、帝舜時的最高公檢法院院長,被稱為中國法律的鼻祖)的兒子,皋陶是黃帝的直係玄孫,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皋陶)-伯益-大廉(長子)和若木(伯益次子);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伯益是是春秋戰國秦國、趙國的祖宗。伯益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即除農業外的“林牧副漁”,相當於現在的林業加畜牧業部長。伯益專業技能突出能與禽獸溝通,《漢書?地理誌》雲:“益知禽獸”,《後漢書?蔡傳》雲:“伯益綜聲於鳥語。”而伯益的後人包括費昌、仲衍、造父、處父都長於訓鳥獸而立於世。伯益的個人能力突出是水井的發明人,《呂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舜出於對伯益的信任和器重,便賞賜伯益以皂遊(一種黑色旗幟),乃以姚之玉女妻之,並賜嬴姓,並且封伯益於費,所以伯益又叫大費或叫費侯。即帝舜所說:\"谘爾費,讚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伯益生有二子,一為大廉,二為若木。<國語?鄭語>上說,“伯益能議百物,以佐帝舜。”墨子記載說是大禹舉薦了伯益,讓伯益輔佐自己治山治水,即《墨子》“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因此後人認為《山海經》是伯益所作。如西漢劉歆《山海經表》:“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也這麼認為,其在《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還有東漢的趙曄,其在《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裏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而且伯益的後人名人輩出,對中國曆史影響甚深,伯益可說是周穆王所征徐偃王之祖宗;是春秋戰國秦趙之祖宗;更是一統天下秦朝之祖宗。伯益的大兒子大廉的玄孫叫孟戲,又名中衍,為商帝大戊禦,大戊將王女嫁給其為妻。其孫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肅省)守土官。中潏有子蜚廉,蜚廉善跑,其子惡來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頗得商紂王的器重。惡來因為是紂王的貼身護衛統領,後來周武王伐紂,惡來盡職而殉身。他有個兒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大駱生了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愛馬和其他牲口,並善於飼養繁殖。犬丘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代也給我馴養繁殖馬匹,我也分給他土地做附屬國吧。\"賜給他秦地作為封邑,讓他繼續嬴姓的祭祀,號稱秦嬴。蜚廉知紂王無道退隱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嶽山,位於山西省霍縣東南)後,因而避免了戰爭之禍,並喜添一子,取名季勝。季勝有子名孟增,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獎,被賜封於皋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交界之處的河套地區)。孟增以地名顯貴被周成王賜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於周穆王,並因功受賜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他也就是漢族趙氏的祖先。若木是伯益次子,大廉之弟。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是徐姓得姓先祖。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周穆王曾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