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之父屠子—國盜之八姒啟1(3 / 3)

遷都說明了姒啟之政治圖謀,為了實現其獨霸天下之戰略,他才把當時國都從河南之陽翟又遷回了山西的汾河流域,這說明其有智囊團呀。在整合政治版圖分清敵我態勢後,姒啟立即發動了甘之大戰(《尚書.甘誓》所載),一舉擊敗了強有力的反對派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部的反對勢力建立夏朝。考究史籍,姒啟之所以搶班成功並最終掌握天下權柄,是因嫁接或胤澤了其父大禹的政治聲望和政治勢力,這在姒啟當政後的縱馬聲色驕奢淫逸即可看得明白,姒啟絕對是個不學無術的官二代!所以他習慣了橫衝直撞,習慣了我行我素,更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國家、家庭矛盾,因此在其執政晚期隨即發生了父子相煎的武觀之亂。姒啟先是流放五兒子武觀到西河,即現在的河南安陽一帶,不久又派重兵征伐剿滅之,從而開創了中國曆史上老子打親兒子父子相殘的曆史,以至政局動蕩,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根據古本《竹書紀年》所載帝夏啟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太平禦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後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路史》注既引《紀年》‘啟在位二十九年’;而今本《竹書紀年》啟在位十六年;而《通鑒外紀》:‘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綱鑒易知錄.夏紀.帝啟》中斷的更短命些,說夏啟在位九年而崩。姒啟的執政及德行缺失最終造成後羿、寒浞鳩占鵲巢之亂政,姒啟正室所出至少有五個兒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

我們先不論姒啟與武觀孰對孰錯,站在姒啟這個當老子的角度,為了教育兒子把武觀下放地方鍛煉一下,幹幹活接接地氣接受一些貧下中農再教育無錯可有;而武觀這個當兒子遵從親爹的吩咐畢竟乖乖的到西河去了也無錯可追。而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就是父慈子孝,兒子做的不對當老子的叫回來訓誡幾句,甚至關上門打幾下屁股也是理所當然,管教孩子走正道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發生父子兵戎相見、刀來劍往的局麵就不得不讓時人汗顏了!究竟武觀做了那些事兒導致姒啟拋棄骨肉之情,毅然派重兵來征剿自己的這個親兒子呢?

僅按常理分析,原因無非是兩個:首先是武觀這個當兒子的錯,可能他忘記了人倫綱紀,進而覬覦皇位而大逆不道地去奪權搶班,所以謀逆造老子的反去要其老子的命,畢竟後世為當老大而弑父的事例不少,但曆史上並沒有武觀率兵逼宮的半點筆墨之記載,即便是小兒子在西河那巴掌大的地兒鬧獨立,他這樣做即使我們站在他那個角度也得琢磨下,至於嗎?更何況後世奪天下後而分封子孫的人多矣!第二個原因隻能是為父行為不端,進而聽信讒言欲加之罪而不容其子,因而棄子、剿子、屠子。後世之當老大者們以此廢子滅子的事例也不少,因此姒啟先是把兒子武觀流放至西河,再以叛亂分裂為由盜骨肉之情狠心征滅了武觀。

不論哪種原因,姒啟總是在中國曆史上別開了個天地,開創了父子相殘的血淚先河!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為父不知子釁是教之不嚴,“教”字意從孝從文,可知其以孝為先的,但教養以孝為先,但教育又是以文為先的!所謂言傳身教即指此意!是故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因此姒啟這個當爹責無旁貸,不能把大逆這個高帽安在一個晚輩頭上啊,何況武觀還是他的個親兒子、小兒子,姒啟之罪於後人何其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