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啟在其老爹大禹去世後,立即用手裏之兵權借助家族勢力,武力廢除了禪讓製所確立的法定繼任者費侯伯益,在將其流放後並最終殺害之。姒啟於是成為中國曆史上廢“禪讓製”為“世襲製”的第一人。說來帝禹給他兒子起的這個名字穿越時空到如今,似乎也很有現代氣息,諧音讀來姒啟—私企也,姒啟果然把中國變成了個大私企了!因此姒啟在傳統上被公認為中國第一個帝王。夏啟奪權成功後先通過陽翟(陽翟,古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均台會盟考察天下政治派別的站隊情況。鈞台也叫夏台在今河南禹州城南,距城十裏。《水經注》載,在三峰山東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台也”。有隅水東南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裏,稱鈞台坡。均台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舉行“開國大典”和“國宴”的地方,《左傳.昭公四年》載“夏啟有鈞台之享”即言此事。姒啟分清天下諸侯貴族的敵我勢態後,為了躲避老舊貴族權利階層對禪讓製存在的幻想,他毅然放棄當時夏的都城陽翟,又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為答謝那些死心塌地的跟隨者又在安邑擺了次國宴,於是又公款大吃喝一次。今本竹書紀年載,“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諸侯從帝歸於冀都。大饗諸侯於璿台”《文選》也載“昔者夏後啟享神於晉之虛,作為璿台,於水之陽。”山西是大禹的老根據地,自然擁戴夏啟的人多,當年大禹就是在陽城接替帝舜登位的。如果從大禹算起,夏朝的政治中心很多,散見資料記載的有17處之多:大夏、夏墟、高密、陽城、陽翟、晉陽、平陽、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綸、原、老丘、西河、河南。陽城應該是大禹禪讓得權後的第一個首都,《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為了鞏固王權,禹在嵩山地區的三塗山或說是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遊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左傳?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山西一帶發掘出一些文化遺存,被認為介於龍山晚期和早商文化之間,或謂之「夏墟」。鄙人論此並非跑題,意在說明姒啟遷都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