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狀之四,劉邦之不孝不敬至甚,為了權力敢於舍得其親爹,能置其老爹太公老命而不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203年的成皋拉鋸戰——《項羽本紀》記載,彭城失敗後隻顧自己逃命的劉邦老婆和老爹劉太公被項羽擒獲,後二人在成皋拉鋸戰時。為了逼迫劉邦投降,項羽讓人做了一張高腿案板,把劉邦的爹太公擱置在上麵,向劉邦喊話說:“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你爹太公煮死。”劉邦要是有些良心孝心,他或應當場罵項羽你有本事拿老人做什麼要挾,或可以暫緩避戰以做良圖。卻沒料到劉邦先生也喊話說:“我和你項羽曾說過‘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項羽氣的大怒,就要殺了劉邦的老子劉太公。被一邊的項伯勸住,項伯說道天下事還不知道怎麼樣,再說要奪天下的人是不能以家屬相要挾的是需要顧及家的,是需要行仁義的。於是他於是聽從了項伯的話沒殺劉太公。項羽沒料到劉邦這麼潑皮無恥,於是就想幹脆跟劉邦單挑,一局定勝負誰敗了就認輸,劉邦還是不顧他老爹和老婆的命,又苦心羅織了項羽的十大罪狀來罵項羽,差點沒把項羽氣死。據《高祖本紀》記載:楚漢兩軍相持很久,勝負未決,漢王和項羽隔著廣武澗對話。項羽要跟漢王單獨決一雌雄,漢王則一項一項地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有人因此臆測說劉邦根本不是太公的親生兒子,是劉媼與龍合而生之子,否則劉邦怎麼能不動仁孝之心呢?此為臆斷,對此深通漢史的王立群先生曾批駁過,不過王先生推崇劉邦備至在下不敢苟同,鄙人認為其人性潑皮如此何談其它?
罪狀之五,劉邦之無信至甚,他既能輕諾又敢於背信。公元前202年漢王派侯公去勸說項王放了太公老婆等人質,項王才跟漢王定約,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項王同意了這個條件之後,立即放回了漢王的家屬。等其老爹和老婆呂雉都換了回來,漢王於是封侯公為平國君,讓他隱匿起來,不肯再跟他見麵。實際上劉邦此時就是想撕毀鴻溝之盟,因而不肯再見候公。因為反複無常的他心裏根本就把這個協議當做狗屁,怕見了侯公麵子上難看,故而冠冕堂皇的說:“這個人是天下的善辯之士,他呆在哪國,就會使哪國傾覆,所以給他個稱號叫平國君。”受騙的項王訂約後,毫無防備的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相比而言項羽比他有信義的多。項羽是實實在在的造王權的反,因此他與昔日的造反派們共分天下,雖然有些私心但還是公平有信。比如秦朝被群雄誅滅後,項羽大肆封王,據《項羽本紀》公元前207年項羽連同他自己共封了19個王:1、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2、立章邯為雍王(前205年被劉邦打敗自殺,封國滅),統治鹹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3、立司馬欣為塞王(前205年投降劉邦,同年又叛投項羽,前203年成皋被劉邦慘敗後自刎,被劉邦梟首示眾。),統治鹹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4、立董翳為翟(dí,狄)王(前205年降劉邦,後又投項羽,203年成皋被劉邦打敗後自刎),統治上郡,建都高奴。5、改立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前205年被韓信攻破俘虜,前204年被周苛、樅公殺死在滎陽),統治河東,建都平陽。6、立申陽為河南王(前205年被劉邦打敗、降封國滅),建都洛陽。7、韓王成(前206年被項羽殺,後韓王昌立,前205年韓王昌不肯歸降,漢王派韓信打敗了他,改封韓國的太尉信為韓王)仍居舊都,建都陽翟。8、立司馬卬為殷王(前205年被劉邦俘虜投降,同年彭城之戰戰死),統治河內,建都朝歌。9、改立趙王歇為代王(前204年漢王隨即命令張耳與韓信率兵進攻取井陘,攻打趙國,殺了陳餘和趙王歇)。10、立張耳為常山王(前206年被陳餘打敗逃奔劉邦),統治趙地,建都襄國。11、立黥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12、立鄱(pó,婆)君吳芮(ruì,銳)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縣。13、立義帝的柱國共(gōng,恭)驩為臨江王(前202年被劉邦攻破投降後被殺於洛陽),建都江陵。14、立燕將臧荼為燕王(前202年被劉邦擒滅),建都薊縣。15、改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韓廣不聽,從臧荼就率軍去攻打,在無終把他殺了。16、改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前206年被自立的齊王田榮殺死)。17、立齊將田都為齊王(前206年被自立的齊王田榮驅逐),建都臨菑(zī,滋)。18、立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之孫田安為濟北王(前206年被自立的齊王田榮殺死,205年冬田榮帶領部隊與項羽城在陽決戰,田榮敗逃到平原,被平原的百姓所殺。),建都博陽。19、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前202年兵敗垓下被殺),統治九個郡,建都彭城。他恬不知恥的列人家項羽的十大罪狀,可到劉邦公元前202年稱帝,在包括項羽在的十八個諸侯王中,十之八九都被劉邦給滅了,有10個被劉邦直接或間接屠滅,有壅王章邯(死)、塞王司馬欣(死)、翟王董翳(死)、魏王豹(死)、河南王申陽(未載)、殷王司馬卬(死)、趙王歇(死)、臨江王共驩(死)、燕王臧荼(死)、霸王項羽(死),而剩下的幾個則在劉邦稱帝後逐一鏟除了。而項羽就殺了一個韓王成;三齊王被自立的齊王田榮所殺,遼東王被燕王臧荼所殺。以人性而論劉邦個人的欲望高於項羽,他要的是天下都姓劉,中國的一統得益於他個人的欲望,以及支持此欲望實現的種種卑劣手段,如果你上升到劉邦為拯救天下蒼生才統一天下,以誇劉邦之偉大鄙人不與之辯。
罪狀之六、劉邦無禮淺薄至甚,他甚至小人得誌敢當眾嘲笑其老子。劉邦成功後痞子習氣依舊,他既不尊重其老子,他敢當著群臣的麵調侃其老爹劉太公;他也不尊重其哥當眾直呼其二哥劉仲之名。前198年行樂未央宮,劉邦喝得高興處跑到他爹太祖麵前道,爹你看看你兒子今天如何?以前你老是看不起我,認為我是個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無賴,沒本事不能置什麼產業,沒有老二劉仲那麼辛勤努力,現在你看我和老二劉仲相比誰更的產業更大更有錢?《史記高祖本紀》:“九年,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漢書》: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朝未央宮。置酒前殿,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稱萬歲,大笑為樂。當著群臣的麵嘲笑其老子,又直呼其二哥的名字劉仲,自得的顯擺自己的能力,特別是文中這個“某”字用的何其霸也!其對於長輩尊重又何從談來?同時又說明亂世之時,本本分分辛勤勞作者與巧取豪奪不務正業者的結局對比,何為正何為邪?當個良民好還是不好?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但如你認為劉邦是詼諧、平易近人鄙人不與之辯。
罪狀之七、劉邦心胸狹窄至甚,他小肚雞腸、心胸狹窄,仇恨甚至延續至於親兄弟子侄,有此病何談大愛,何談和諧平和。根據《史記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劉伯早就死了。當初高祖微賤的時候,曾經為了躲避難事,常常和賓客路過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小叔,小叔和賓客來家時,大嫂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因此離去。過後看鍋裏還有羹湯,劉邦從此怨恨大嫂。等到劉邦當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還是當了太上皇老爹太公出麵為孫子說情,劉邦還記恨辯解道:“我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長輩了。”於是才封她的兒子信為羹頡侯。“羹頡”即“羹竭”之義,意思就是封侄子劉信為“羹湯沒了侯”,劉邦其刁鑽刻薄之可見一斑,刁毒到難恕其骨肉親人。劉邦作為天下萬民之父母,其為與大搜一己之怨居然延及血脈相連的子侄,由此何談愛天下之萬民。
罪狀之八、劉邦之忘恩負義至甚,敢於心狠手辣地屠殺功臣。像劉邦這種狠起心來連親爹親兒都無所顧及,有這份狠心殺起合夥人來更是不眨眼。被其所用有能力的異姓王,在其帝國發展起來後先後被劉邦帶上“造反派”的帽子給滅了。前202年劉邦撕毀鴻溝之約再次攻打項羽,因為人單勢孤又被項羽打敗,原先商定諸侯沒有與之聯合,劉邦為了拉攏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采納張良的主意,當即答應與韓信、彭越共分天下。於是劉邦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從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地方給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方給彭相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複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根據史記記載,劉邦以輕諾換來韓信彭越的支持最終在垓下打敗打死項羽,當他登上帝位後果然背信屠殺了韓信、彭越的三族,還恬不知恥的把彭越剁成肉醬分裝起來賜給天下諸侯。其實劉邦很會來用人靠前不用靠邊走獸死狐狗烹之手段,當初韓信滅齊後自己代理齊王,並派人送信給劉邦,劉邦就氣的破口大罵,還是旁邊的陳平踹了他一腳,劉邦才明白過來,要奪天下離不開韓信呀!還得封他為王,變臉改笑讓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可以說劉邦早就想滅韓信了。《漢書》載“淮陰侯信破齊,自立為假齊王,使使言之漢王。漢王怒而罵,平躡漢王。漢王寤,乃厚遇齊使,使張良往立信為齊王。”漢初的異性諸侯王有那幾個?《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集解】異姓國八王者,吳芮、英布、張耳、臧荼、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索隱】非同姓而八王者,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凡八也。至孝惠帝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索隱】禪者,傳也。案:《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絕。以無嗣絕【集解】徐廣曰:“孝文後七年,靖王薨,無嗣。”,竟無過,為籓守職,信矣。’即截止劉邦稱帝之年即公元前202年,劉自己又封了7個異性王,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後其子張敖襲位)、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根據《高祖本紀》記載:前205年漢王改封韓國的太尉信為韓王。前203年封張耳為趙王。前203年漢王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前203年漢王封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前202年漢王稱帝,這時分封的異姓王有韓信:封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封建成侯彭越為梁王,建都定陶。原韓王信仍舊為韓王,建都陽翟。改封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建都臨湘。據《漢書》記載:劉邦成帝後詔曰:「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又曰:「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諸侯伐秦,亡諸身帥閩中兵以佐滅秦,項羽廢而弗立。今以為閩粵王,王閩中地,勿使失職。」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張耳之子)封號都不改變。其後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了代地。高祖親自率軍前去討代,禽獲了燕王臧荼。當即封太尉盧綰為燕王。可是從公元前201年劉邦翻臉,開始了對異姓王的誅滅工作:前201年,劉邦借雲夢之遊以謀反之名捉楚王韓信廢為淮陰侯,異性楚王滅。封劉賈為荊王,統治淮水以東。封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統治淮水以西。封皇子劉肥為齊王,統轄七十多座城,老百姓凡是能說齊國話的都屬於齊國。前196年誅殺韓信三族。前200年,劉邦打敗韓王信,信北走匈奴,前196年將軍柴武斬韓王信於參合,異性韓王滅。前198年,以趙相貫高之變廢掉了趙王敖的王位,改封為宣平侯,異性趙王滅。立皇子如意為趙王。前196年,夏天以梁王彭越謀反之名,廢掉了他的王位,把他流放到蜀地;不久他又想謀反,被夷滅三族。劉邦讓人把彭越剁成肉醬並分裝好送給各個諸侯,異性梁王滅。封皇子劉恢為梁王,皇子劉友為淮陽王。前196年,劉邦征伐淮南王英布,漢將軍在洮(táo,逃)水南北分別進擊英布。全部打敗了叛軍,追到鄱陽抓獲了英布,把他斬了。異性淮南王滅,立皇長子劉長為淮南王。於是封沛侯劉濞為吳王。前195年二月,高祖派樊噲、周勃帶兵討伐燕王盧綰,盧綰逃入匈奴,異性燕王滅。立皇子劉建為燕王。可以說到劉邦去世的前195年中原地區的異性藩王全部被誅滅。雖然還存在的異性王卻隻剩四個統治南方邊地蠻荒的藩王,他們不但不會威脅中央集權反而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因此劉邦才沒向這幾人動刀子。根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這四個東南方的藩王分別是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南越王趙佗、南海王織四人。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前196年封趙佗為南越王。(《漢書》詔曰:「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減,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今立它為南粵王。」使陸賈即授璽、綬。它稽首稱臣。)前195年十二月封南海王織,見《漢書》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但是我們看到,期初同劉邦鬧革命的三個原始股東還是得善終的:蕭何、曹參、樊噲,他們得善終的原因就是他們很明白出頭的椽子先爛這個道理,死心塌地老老實實的幹跟班,不爭功不搶著當王,看來他們很明白‘王’即‘亡’矣!自此天下更少可以患難富貴相共的合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