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記
昔日的繁華集市
每天上午八點至十一點,是瑞溪鎮集市時間。昔日重要的地理位置,發達的水陸交通,使得這裏成為貨物的集散地,集市所在的老街從明清直至民國,甚至建國初期,一直都比較繁榮。
據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瑞溪鎮民風淳樸,容納性好,吸引了大量旅行人到此發展。隨後形成了一個既定的俗約——外地客人挑貨來出賣時,居民要爭相主動讓出走廊放貨,為客人提供交易場所。而至傍晚當貨物不能賣完時,要讓客人放貨過夜,幫助保管完好,第二天客人再來出賣。久而久之,外埠商販、工匠藝人、小食名廚不斷到來,繁榮並壯大了瑞溪的鄉村集市。瑞溪是澄邁縣的前哨,同時也是澄邁第二大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瑞溪鎮比金江縣城還要發達。自清朝乾隆年間,瑞溪鎮的手工作坊和小吃行業就已經相當發達:有打鐵、補鍋、圈桶、染布、織麻繩、織筐、打棉胎等手工業;有蒸條、掐糍粑、烘花生、曬薯粉、包粽子、粉湯、製臘腸等手工食品製作。每天各種甜品小吃,在老街煮沸,也煮沸了老街,日日如此,延續了一代又一代。熙來攘往的人群,討價還價的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生意,在老街持續著,無一不日夜經營,傳承四季。
市集沿路推位,櫛比鱗次,門類齊全的雞魚肉蛋塞滿盆盆罐罐擺在眼皮子底下,夾雜著地方上的特色小吃,瑞溪棕子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光緒年間,瑞溪墟有一姓曾的人家,在傳統的粽子製作上,加入精豬肉和上等香料,結果他的粽子一上市,因為味道甘香,入口柔軟,吃後久留餘香很快就倍受青睞。時至今日,曾氏三代人經營的粽子生意,已有130年曆史。原本的節日食品已經突破了時間的限製,瑞溪粽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走上了日常集市,成為賓館酒家的風味特色小吃。
除了粽子以外,瑞溪鎮的傳統手工小吃也很地道:市集攤位的老阿婆,擺著自家製作的糕點;海鮮幹貨攤上的老板和老板娘忙碌著買賣;賣芋頭的阿婆,抱怨著芋頭不好賣;鍾表店內,老得掉牙的破鍾舊表零亂地放了一間,看那些物件的年頭,起碼三十有載,已然古董。走著,時光仿佛倒流,回到了我們小時候的那些日子,無所事事的老人坐在門口的板凳上,眼望街市,仿佛望著新的朝氣。
清脆牛肉幹
很多年前,瑞溪設有耕牛屠宰場,客商可以到外地買牛趕到這裏來屠宰,然後在瑞溪銷售牛肉。如果當天賣不完,放過夜的牛肉就不能再賣,客人就會虧本。所以,瑞溪人開始摸索牛肉幹製作的加工方法。起初,采取當夜鹽漬、第二天曬幹的辦法,製成生肉幹。但如果第二天逢上雨天,已鹽漬的牛肉隻好煮來吃,吃不完的就送人,就白白損失了。於是,瑞溪人改進牛肉加工方法,把牛肉切成更薄的肉片,上了味料,稍涼曬,然後用上等花生油煎炸,把其製成熟肉幹,這就更好保藏和銷售。這一方法延續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改革開放後,瑞溪牛肉幹開始包裝售往廣州、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
TIPS
古鎮瑞溪,位於澄邁縣之東,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地與瓊山、定安毗鄰。有發源於瓊中、屯昌的山脈,蒼茫疊翠,伴南渡江奔突而下,成山水並行之狀,其勢昂然。瑞溪以瑞溪墟為中心,所轄五十幾個村莊,如今人口近四萬人。千百間農舍,星羅棋布,散落於南渡江兩岸的綠樹花海、瓜果稻椒之中。自古農桑者賴於田地肥沃,五穀豐腴;商旅者,賴於水陸交通便利。瑞溪是臨高縣、定安縣、澄邁縣互市物流聚散之重鎮。商家,坐守則四麵八方財源滾滾來,外闖公平交易,賺四麵八方。瑞溪人祖祖輩輩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發展。據考證,瑞溪墟於清康熙年(1663年)建集市,至今已有345年的曆史,是個古老而繁榮的鄉鎮小集。2010年,瑞溪鎮被評為全省十大風味特色小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