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小少年緣何官癮十足(2 / 2)

因為手上或多或少的權力,很多學生熱衷於當班幹部。河南省《教育時報》曾進行過專題調查,在180名接受調查的一年級小學生中,想要當班幹部的學生占到89.5%,其中,想當班長的學生高達七成,而其中明確表示自己不想當班幹部的還不足1%。

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都有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需求。班幹部是全班學生關注的焦點,這無疑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這種心理本來是正常的,適當地引導會激發孩子爭先創優的意識,但是很多家長卻往往對此表現出過分的熱情,並給予不合適的解釋:“你真是人小誌氣大,長大了絕對當大官。”這就給了孩子一種誤導:想當官、能當官就是好樣的!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孩子就會忽視通過努力來獲得心理滿足的過程而純粹追求結果:看誰的官大、權力大。

上述個案中的學生對班幹部職位的狂熱追求,其實就是受了周圍的環境尤其是身邊人的有意誤導,把當班幹部當做自己上學的唯一目標。

支招:

求全責備沒用處,正確引導很重要

◎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權力

專家說,不論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是受心理需求的支配,孩子對權力表現出來的熱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長要做好適時的引導。

首先,要淡化“權力欲”。當孩子表現出對“官位”的興趣時,家長要告訴孩子:官職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組長為全組的同學服務,班長必須為全班的同學服務。將權力和責任結合起來,讓孩子從純粹地比權力轉為對責任的慎重。

其次,不用“官職”來評價一個人。“誰誰混得好,年紀輕輕就當了局長……誰誰混得差,年過半百連個科長都沒當上。”大人的這些言語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家長更不能拿職位的高低來評價孩子:“某某年年當班長,這孩子真不錯。”“你如果當了班幹部,媽媽就獎你一輛自行車。”將“官職”當做“優秀”的代名詞,這就會誤導孩子:隻有當官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家長應該教育孩子: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很多方麵,“官職”隻能說明他(她)某些方麵的能力強。而且“官職”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責任,而非榮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孩子的成長才不會偏離方向。

再次,鼓勵孩子通過努力獲得別人的信任。同學們為什麼選張三當班長,而不選李四當班長,這其實是信任的取舍。別人為什麼信任你?那是因為你讓人感覺有能力,能做好這件事,而能力絕不是別人賜予的,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孩子想當班幹部,想出人頭地,這本身並不是壞事,至少表明他(她)是積極上進的,家長要給予鼓勵,引導他(她)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同學們的信任。

◎謹防校園“買官風”

上海市人大代表柏萬青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一份書麵建議,希望重視中小學班幹部產生過程中的“腐敗”現象,同時,她也對中小學生在校外佩戴“幹部標誌”提出了質疑。

柏代表說,當前的班幹部任免製度,對班級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影響是:那些成績優、表現好、能力強本該為官的學生,由於沒錢、沒背景,遭到排擠,隻能淪為平民百姓了。教育專家認為:當班幹部會使這些學生樂觀自信,充滿優越感,並富有競爭精神。沒有當過班幹部的學生較多表現為有自卑感,性格內向。所以,這種出身的不平等,會直接決定他們地位的懸殊。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勢必會造成孩子心態上的失衡,進而影響他們對社會的評價和人生價值取向。

柏代表提出要對中小學班幹部產生過程進行改革,謹防校園“買官風”,這是一個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的學校班級管理理念,製定出一種公正、合理的班級組織形式,還學生們一個天真無邪的心靈,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們健康純潔的成長環境。

責編/彭藝珂

E-mail: [email protected]

微博網址: http://weibo.com/pengke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