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緣何官癮十足
守望情緣
作者:許聖義 許昌浩 李榮蘭
如今社會有個很有特點的現象,不但是中國公務員中存在官迷(官癮),而且在中小學生中也存在官迷現象。那麼,青少年學生官迷情形怎樣?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種現象呢?
青少年學生官迷表情掃描
◎稚嫩的官意識
2012年3月中旬,在全國兩會期間,在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看民生”特別節目中,當記者詢問貴州山區小學生長大後的理想是幹什麼時,幾名稚嫩的小學生竟然異口同聲地回答:“進城,當官!”記者大惑不解:“為什麼要當官啊?”答:“當官能離開貧窮的小山村,能進城,能坐車,能吃好吃的,別人都聽我的話,能過上好日子……”
◎小不點的官癮
老同學楊女士的兒子劉鋒最近老是悶悶不樂,原來,他上個學期被老師“委任”做了個小組長,負責收作業本,而這個學期卻被老師“罷官”了。小家夥一度哭著要爸爸買點東西去老師那兒把“官銜”要回來。
劉鋒說,做小組長時很多同學都聽他的話,也跟他玩,而現在他什麼都不是了,那些同學似乎都不喜歡跟他玩了。有如此痛苦的經曆,劉鋒表現的“官癮”,就不令人驚訝了。
◎一個班共有52名學生,班幹部竟然多達22名
《海峽導報》報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有一個班,共有52名學生,班幹部竟然多達22名,其中不乏副勞動委員、副小組長之類的奇怪頭銜,如同當代中國行政機關秘書長一大幫,非領導職務多如牛毛。致使班幹部嚴重“超編”。
為什麼一個班會有這麼多“官員”呢?這個班的班主任說:“這些學生幹部隻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選,其他的都是家長打招呼讓安排的。一些父母為讓自己的孩子當上班幹部,三番五次打電話、送禮物。”原來,22名“官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靠家長幕後操作當上“官員”的。
討論:
◎還學校一片淨土
(吳瓊,某高三學生)
我高一時曾當過班長,當時全家都很開心,一起出去吃飯慶祝,爸媽還到處和親戚朋友說自己女兒“當官”了。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家裏人那麼開心,除了名聲好聽些,當班長更主要的是為班裏做事,考試不會加分,平日也沒有補助可領,相反還要占去自己很多課內和課外時間。
漸漸地,我明白了,家長希望自己孩子“當官”是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上有很多潛規則。在有的單位,同等條件下的幾個人,要想當官,就要靠關係走後門;當了官,手上的權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灰色收入。有當官的親戚朋友也是鼓舞人心的事,因為那意味著辦事會更方便。
學校本是一片淨土,可是隨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過節給老師送禮,找關係讓老師特別照顧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班上“當官”等現象越來越多,給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我們應當呐喊:還學校一片淨土,讓學校天空依然蔚藍。
家長篇
◎為孩子跑官要官要視情況而定
麵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從小培養孩子的能力,提高其素質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意在提高孩子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著力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家長的做法無可厚非。如果純粹是為了讓孩子出名,讓孩子適應社會上當官爭權、為自己撈好處等不良傾向,應該堅決予以製止。
老師篇
◎學校豈能成為官場
校園出現“官迷”現象,罪過不在孩子,根源不在家長,而在於班級管理中的不公平,在於有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偏心”。當有些家長成為“官迷”的時候,我們應該反思學校是否已成了“官場”。
思考:
為什麼孩子會有“官癮”
孩子對“官位”的興趣大致源於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外界環境的影響,二是主觀的心理需求。
毋庸諱言,我們這個社會還存在比較濃厚的“官本位”思想。孩子從各方麵接收到的信息讓他們認識到:當官是一件很榮耀的事,當官證明你很能幹,你很有人緣,很有權威,會有一種“人上人”的感覺。
無獨有偶。合肥市網友範女士的女兒當上了小組長,組裏10個同學湊錢請她吃燒烤。範女士大惑不解,女兒煞有介事地袒露了秘密:即使當個小組長也能管十來號人呢。範女士問那些請女兒吃燒烤的同學們為何這般尊敬小組長,同學們搶答:“小組長管收發作業本,曠課缺席考勤,權力可大!我們對組長好,到關鍵時刻,組長會放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