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針對“星期日工程師”在體製內外進行“技術投機倒把”,發生了“韓慶生事件”。一時間,剛有起色的民營經濟紛紛龜守,不敢明目張膽地競爭,創業也不再流行。
此情此景,那些未來了不起的民營企業家找到各自過冬之道。李書福高考落地,用父親給的120元買來一個傻瓜相機,騎著破自行車滿街給人照相,半年掙了1000塊,這才辦起照相館。
工人梁勝亮被派到香港,和妻子住在不到5平米的客廳。每晚,40多歲的梁勝亮去上夜校,學習國際貿易和企業管理,3年雷打不動。後來,他用國際貿易賺得第一桶金,創辦絲寶集團,管理數千名員工,出品舒蕾、風影等日化品牌。
常熟青年高德康幾年奔波終見成效。經濟肅整之下,他的小工廠居然獲得上海幾家國企的認可,從事配套加工。裁縫出身的高康德心思機敏,利用這個機會偷師學藝,暗中學習國企質量管理。
更廣闊的天地間,計劃生育政策和婚姻介紹所成為新鮮事物。前者是政策產物,後者則源於市場的呼喚。從此,大齡青年婚姻問題找到出路,國企廠長開除工人,也可以用“超生”作為理由。
特殊領域,大刀闊斧的整頓勢如破竹。年初,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將全國煙草企業納入統一管理體係。創建之初,隻有二十幾號人,白手起家,大家幹勁十足。由於管理體係尚未明確,每個人都負責好幾種工作,但效率卻很高,與當時機構臃腫的巨型國企形成強烈反差。
事後看來,人人苛求於己、自發行動,自然可有效規避效率低下。新生的煙草總公司帶有創業激情,還未磨去理想色彩,不僅雷厲風行,對下屬煙草企業管理也可謂異常嚴苛。 按照高層指示,煙草總公司對全國煙草企業進行審批,將符合標準的60家卷煙廠和雪茄廠納入計劃範疇,計劃外企業在限期內一律關停。麵對煙草市場的巨額利益,計劃外企業並不甘心等死,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批煙草企業轉入地下,暗地生產,讓管理者頗為頭疼。
二汽“遞增包幹”
1982年的中國經濟閃爍不定,民營被清理,國企遭整治,日後,人們傾向於用“國進民退”一詞來形容此類現象。看得多了,漸漸發現其中奧秘:政府總是樂於把利害領域掌控股掌之中。
就在煙草總公司組建不久,國務院批準成立汽車工業公司,是行使汽車行業管理職能的經濟實體。中汽成立伊始,總經理陳祖濤打報告,要求自己生產轎車,以滿足國內“公務用車的需要”。
報告提交上去,並未被當真,畢竟轎車生產難度極大。有人認為,轎車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也有人認為應該像計劃生育那樣嚴格控製,“一輛也不準多生產”。後來,鄧小平看到報告,批示:“轎車可以合資”。於此,轎車合資化浪潮開啟,洋品牌蜂擁而入。
最先示好的是德國大眾。1982年,上海汽車與大眾汽車建立聯係,簽訂100輛桑塔納組裝協議和購貨合同,由於生產標準不一,幾乎每個關鍵部件都需進口,雖然如此,卻為第二年上海大眾成立打下基礎。
另一方麵,主產民用載重汽車的第二汽車廠一直希望被列為試點,以內部改革實現利潤增長。廠長黃正夏充滿信心,多次上書如泥牛入海,無果而終。秋天,終於等來回音。
10月,國務院副總理萬裏視察二汽,批準“遞增包幹”。黃正夏興致勃勃地推廣醞釀已久的“三全麵”、“分層”經營承包責任製。所謂“三全麵”,即以質量管理為基礎,以技術進步為核心,以全麵經濟效益為目標。三方麵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項不好,便影響整體局勢;所謂“分層”,即總廠一層,專業廠一層,放手發動分廠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
政策實施後,全廠上下極大鼓舞。是年,上交利稅1.7億元,超出計劃3000萬,利潤超2億,創曆史最高水平。主打五噸級民用車,年產突破5萬輛。此外,與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合作改裝五噸車,向非洲出口”,共改裝出口近300輛東風汽車。成效顯而易見,再次引發國企承包熱。
管理著述層出不窮
管理學界依舊是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天下。是年,大部頭著述頻頻問世,引起一波又一波熱潮。
哈佛大學教授特雷斯·E.迪爾與麥肯錫谘詢顧問阿倫·A.肯尼迪針對美日企業進行大量調查後,聯合出版《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精神支柱》一書。將企業文化置於公司治理頂端,提出“人是公司的最大資源,管理他們的途徑不是直接利用計算機的報告,而是運用文化微妙的心理影響”。
在迪爾與肯尼迪看來,公司文化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四類,即硬漢型、賭博型、按部就班型和工作娛樂並重型。現實世界的一切經濟行為,實際上都是基於上述文化的潛移默化。
如果說《企業文化》探尋公司管理形而上的根源,那麼《追求卓越》則是尋找管理實踐的終極邊際。
兩位作者,托馬斯·J.彼得斯與羅伯特·H.沃特曼曾在麥肯錫任職,根據對40餘家優秀公司的調研,總結出一套卓越準則:崇尚行動、貼近客戶、自主創新、以人促產、精兵簡政、價值驅動、不離本行與寬嚴並濟,也是使一家公司“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品格。
彼得斯和沃特曼對小型公司充滿好感,對時行的“巨型化”態度淡漠。然而企業似乎無法回避由“小”到“大”這一曆程,當一家效率迅捷的小公司日益壯大,也就不可避免地感染上大企業病。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永遠不乏理論上的推陳出新。W·E.戴明出版《走出危機》,約翰·奈斯比特則用前瞻性的視角向世人奉獻《大趨勢》。一憂一喜,令人對未來充滿神往又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