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拜訪過後,他們也並沒能夠從劉質口中得到想要的東西,隻覺得劉質迂腐不堪,慢慢地也就安熄了下來。
心灰意冷的周甫彥據說已經陪著李師師到江寧去了,聽說家裏的關係終於發了力,在汴京皇城之中謀了個芝麻綠豆一般的官缺,或可揚名汴梁也猶未可知。
以往有周甫彥在,諸多杭州文人也沒了出頭之日,如今周甫彥北上,蘇牧又深入簡出,才子之名也是“名存實亡”,反而讓杭州文人們迎來了揚名的春日,文壇反而越發的熱鬧起來。
或是少了第一才子的壓製,空出了第一才子的名頭,諸多文人也是苦心孤詣,佳作頻出,居然又營造出了一番新風氣來,幾位新人也是冒尖而出,讓人欣喜。
轉眼到了中秋佳節,這本該是第一才子周甫彥和花魁們最為期盼的日子,而今卻物是人非,第一花魁仍舊是虞白芍,而第一才子卻已經遠走汴京。
有些氣人的是,蘇牧將周甫彥第一才子的名頭搶了也就算了,自己居然不以文人身份自居,說得不好聽,站著茅坑不拉屎算是可惡,拉完了屎還占著茅坑那就更加可惡,而有些人拉完屎還把廁所門給鎖上,這就讓人怒不可遏了。
有鑒於此,杭州文人們都想著借由中秋佳節,將“茅坑”的門重新打開,於是他們迎來了一個最熱鬧的中秋盛會。
一朝被蛇咬是十年怕井繩,他們還是有些提心吊膽,生怕蘇牧再次“巧合”地傳出一兩首詩詞來,破壞他們爭奪第一才子的好戲。
然而當他們一番打探之後,除了安心下來,更多的卻是嗤笑連連。
第一才子蘇牧並沒有拿出佳作,而是做起了生意,這一次他蘇氏作坊推出了中秋小吃,月團,也就是後世的月餅了。
這中秋吃月團的風氣,據說從唐朝開始便在宮廷之中盛行,隻是民間沒有辦法推廣開來。
到了大焱朝,也隻是汴京之中的一些文人雅士會在中秋佳作吃月團,並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說法,這詩句中的小餅,也就是月團了。
蘇牧最先在陸家小鋪所製的煎餅裹子,已經慢慢進入到尋常平民的日常飲食,方便快捷的製作方法,新奇又美味,如今已頗受歡迎,隻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煎餅裹子,居然是杭州第一才子的傑作。
然而這次推出月餅,卻是蘇牧親自操刀,從製作的配方到製作工藝,甚至是月餅模具上的圖畫刻印,蘇牧都親力親為加以指導。
這些月餅包含的食材不同,口味也不一樣,更重要的是,蘇牧在月餅之中暗藏杏仁、花生、紅棗等物,凡購買月餅者,吃出杏仁的,可拿到蘇氏的店鋪去,換取一百文的獎勵,吃出紅棗,可獲得三百文!
而吃到花生的,則可再換取一塊月餅,這種有獎營銷的方式很快便吸引了杭州百姓的興趣,加上月餅的味道很好,又能夠飽腹,造型也討喜,契合中秋主題,中秋未到便已經風靡開來!
花十文錢買一個月餅,運氣好的話,中獎之後能夠得到一百或三百文,這對於百姓們而言,絕對是極大的誘惑!
起初還有人懷疑蘇家此舉不過是噱頭,可漸漸發現,中獎的人越來越多,便沒有再去質疑獎項的真實性。
再者,這月餅確實好吃,哪怕沒有中獎,這十文錢也是物有所值,這蘇氏月餅可以說一炮而紅了!
當杭州的文人們聽說第一才子複出眾人視野,並非又有佳作傳出,而是正大光明做那商賈買賣的下作勾當,也是將之視為斯文敗類,甚至有詩社聯合發起了抵製月餅的活動。
這些詩社聲稱月餅讓中秋佳作的寓意發生了偏頗,破壞了佳節的本來內蘊,還有激進一些的,購買了大量的月餅,將之投入西溪河中,以喚醒那些沉迷於月餅這等小伎倆的百姓。
然而蘇牧很快就做出了反擊,新推出的月餅除了先前獎項照舊之外,其中有些月餅還暗含紙條,紙條之上有字謎,對子,詩詞,甚至科考的題目,但凡有對答出色者,皆可到蘇氏門店換取相應獎勵,最高獎勵竟是五百兩!
非但如此,蘇牧還請動了文壇耆宿陳公望作為評判,大家也不用擔心蘇家會為了拖賴賞銀而故意貶低對答者的答案,擁有絕對公正的公信力!
而讓人詫異的還遠未結束,臨近中秋之時,又有新消息傳出來,這些月餅之中居然還藏有蘇牧的部分詩詞短句,隻要能夠集齊,就是蘇牧的整首佳作!
雖然表麵上唾棄不已,但杭州的文人們也開始陷入了月餅的風靡狂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