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網絡時代占據大量鍛煉時間
信息時代的到來與互聯網的滲透讓現代社會人類無論工作還是休閑都與網絡緊密相連,校園也無法避免網絡對大學生的控製。物質生活的改善讓當代大學生擁有數碼產品成為尋常事,大學生“左手手機、右手電腦”的標準配置幾乎成為普通高校隨處可見的風景。雖然網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學習,但現實情況卻是利用網絡娛樂成為多數大學生消磨時光的首選。舊時大學操場上生龍活虎的學生球員和田徑賽道上奔跑的大學生身影已經被當代端坐桌前緊盯屏幕的“宅男”、“宅女”取代,寧願熬夜打遊戲也不願去跑跑跳跳成為高校校園眾多學生的共識。
3.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強
獨生子女政策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這一政策在有效控製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的現狀。獨生子女具有獨立性強的優勢,也難以避免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意誌力薄弱的缺點。近年來新聞裏出現的“母親為上大學的獨生兒子買100件內衣隻為免得兒子洗衣服”和“大學女生用快遞將髒衣服發回家”等報道已經說明當代大學生怕苦、怕累、抗壓力低的現實問題。傳統體育教學重素質和技巧鍛煉的模式對體能消耗較多,又常常以機械式重複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這種鍛煉方法對當代多數大學生而言過於辛苦,尤其主要的鍛煉形式長跑,更為眾多大學生所畏懼,過於舒適的生活使大學生心理素質與身體一樣難以適應艱苦的體育運動。
(二)體育教師方麵
1.課程重複統一
從中學到大學,體育課教材始終堅持沿用傳統內容與結構,不因學生年齡和身體變化而有所側重。類似甚至相同的理論知識在不同的年級輪番教學,既缺乏個性也沒有創新。再美味的食物也禁不住頓頓吃,再經典的理論也禁不住無盡的重複,學生在這種車輪戰一般的重複教學中漸漸喪失了對體育課的興趣,提到體育課的直接反映就是厭煩。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得不到正向反饋和激勵,直接後果就是教學整體僵化,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
2.方法陳舊單一
幾乎每堂體育課的教學方法都采用“講解、示範、練習、比賽”的步驟,對體育知識的教學也是照本宣科。教師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照大綱的要求完成每個教學點,卻對學生的習得方式毫不在意;學生局限於被動聽講的境地中,對教師下達的任務沒有選擇餘地,隻能被動服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田徑、體操、三大球的訓練日複一日,體能消耗大、項目難度大、缺乏娛樂性……種種局限讓學生開始畏懼體育課,甚至試圖逃避體育課。
3.目標規劃短淺
教學目標並非立足於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的根本,而是以“達標”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尺度,這同樣是應試教育製度的餘毒。體育教學的“達標”如同文化課的及格分數,不達標就等於不及格。體育精神和體育樂趣無形中被功利色彩濃厚的達標、及格所取代,學生在體育課上學到的不是在運動中釋放壓力、用體育培養健全人格,而是以機械的重複增強體能和提高技巧以滿足考試的要求。教學大綱規劃出某一時間段內讓學生取得某種成績的短期目標,卻忽略了培養學生堅持運動的恒心與毅力這一受用終生的長期目標。
4.目的競技性強
中國社會對待體育運動曆來存在一個怪現象,即一提到體育就是要到國內外各項比賽中爭金奪銀,這一傳統思維也深刻影響著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高校體育教學的重點同樣放在提高學生體能和技巧鍛煉以取得更好成績上,因此大量教學內容離不開長短跑、跳高跳遠、三大球這些對抗性極強的競技類運動項目。然而大學畢竟不是專業運動團體,大學生也並非專業運動員,盡管競技類體育教學可以選拔出一些擁有運動天賦的人才,但絕大多數大學生仍然隻是普通人,幫助普通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健康的人格和體格才是體育教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