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的新小農主義
環球
作者:文孟君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全球化投讚成票,也並不是世界上一切都已全球一體化。全球化雖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已占有絕對優勢,但若說全球化已成鐵板一塊,還是為時尚早。因為,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逆全球化的潮流也在不斷推進,成為全球化視域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新小農主義便是其中這樣一種風景。
自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小農是如此地不被人待見,總是與否定詞標簽式地相連:“愚昧”、“落後”、“保守”、“僵化”,其命運也總是被歸結為“沒落”而“衰亡”。從工業化的角度看去,任何不符合工業化原則的都是阻礙其進程的障礙物,都將被無情地邊緣化,並拋棄進工業化主導書寫的“曆史的垃圾堆”。
然而事實是否如“工業化”之願呢?據學者研究發現:“在現實世界中,小農的數量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還要多。全世界目前約有12億小農。擁有小型農場的農戶始終占據著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在這些小農戶當中,有上百萬歐洲農民仍然保留著濃鬱的小農特色,其小農性程度要比我們大多數人所知曉的或願意承認的還要高。”“歐洲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正在將自身重塑為小農。他們通過積極創造新的回應來麵對並對外部強加的邊緣化境地予以還擊……同時,他們還通過對景觀、生物多樣性和食品質量等的精心投入來創造並強化與整體社會的新的相互關聯。事實上,正在使歐洲鄉村發生轉型的草根式的農村發展過程或許最好被理解為再小農化的多種表現形式。”
這種“再小農化”,或者稱之為“新小農主義”,業已通過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來“創造並強化與整體社會的新的相互關聯”。
新小農主義
“新小農主義”,首先在由龐大的食品帝國(foodempire)控製的全球一體化的世界農產品生產流通市場夾縫中,創造出一方獨立的空間,這就是新生的“巢狀市場”(nestedmarket)。其以反撥和疏離的策略,以建構“巢狀結構”形態的市場。“去中心化”,顛覆和解構了主流市場層級分明的金字塔結構,改變了主流市場規製的農產品生產及消費的理念和方式。
在“巢狀市場”情境下,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有著鮮明的“獨立”品格,“獨立”於一個個巢狀單元組織結構中,保持著自主的地位,掌控農產品生產銷售整個過程。“安全”“有機”“營養”“利益自主”成為雙方一致的訴求。同時,崇尚“在地”的文化理念。生產者回歸自然,將農業生產植根於當地自然資源,有機生態生產,保護地方資源持續發展,農產品體現地方鄉土特色。銷售實行“地產地銷”,服務當地市場,既節約運輸費用,減少能源消耗,又有利於保持產品新鮮度。還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的自然景觀,開發景觀農業、休閑農業等非農活動,增加農業的附加值,發展“新型多功能農業”。
在“巢狀市場”活動中,農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建構了一種基於農產品的“麵對麵”的社會網絡,越過超市、農業公司等一體化主流市場中間環節的區隔。在這種社會網絡中,生產者、消費者、農產品的“成長過程”,都是“可見”、“透明”的,不再是“匿名”的。
正是由於迥異於主流市場的個性,“巢狀市場”在全球化的強勢推進下,以一種新型市場的力量,煥發了農業生機,塑造了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地區”。
在這些“新農村地區”裏,其特點優勢在於:經濟方麵,農業生產效益高、就業機會增加、服務完善等;自然方麵,景觀美麗、無汙染、方便、生態持續等;社會方麵,社會資本存量大和可持續生產,凝聚力強,有自豪感,互信互惠,有共同目標等。“新農村地區”,業已成為農村居民願意居住的地方。
“新小農主義”的勃興,還得益於來自城市“土食主義”的呼應。2007年5月23日,美國《新聞日報》刊登了專欄作家西爾維婭·卡特撰寫的一篇題為《本地食品全球最佳》的文章,文中倡導以食用當地生產的食物為宗旨的“土食主義”。這場“土食者”(“locavore”,也稱“本土膳食主義者”)運動,由歐美波及全球,人們逐漸遠離超市,拒絕超市食品,轉而食用當地或住所周邊50-150英裏範圍內出產的食物。許多家庭、餐館、團體都直接和當地農場聯係直供新鮮蔬菜肉蛋奶等農產品。“土食主義”理念日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