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鵝司令”王立瑞的“循環經”(1 / 1)

“鵝司令”王立瑞的“循環經”

人物

作者:張旭東

地上種樹,樹下種草,草上養鵝,鵝糞養樹……8月4日,筆者在位於河南省安陽縣韓陵鎮經濟開發區的安陽縣瑞發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看到,合作社理事長王立瑞用循環經濟理念飼養家鵝,走出了一條生態立體種養之路。

當天上午,走進王立瑞占地約20餘畝的養鵝場,隻見一排排核桃樹長勢喜人,核桃樹下套種的牧草鬱鬱蔥蔥,1萬多隻鵝時而在池塘中來回嬉戲、引吭高歌,時而邁開蹣跚的步子在草地裏結伴覓食,頗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覺。

夾雜在鵝場工人之間,44歲的王立瑞並不起眼。“鵝對氣候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抗病力強、疾病少,養鵝不僅周期短、風險小,而且見效快、收益高。現在我這鵝場存欄1萬隻,其中種鵝3000隻,年出欄肉鵝5萬隻,產值200萬元以上。”見筆者到來,正在池塘邊的鵝棚前添加飼料的王立瑞放下手中的活兒,向筆者談起了他的“養鵝經”。

“要說這養鵝呀,還得從一次賠本的生意說起。”王立瑞告訴筆者,2008年,聽說養柴雞前景不錯,一直做小生意的他拿出幾年的積蓄,投資十幾萬元在韓陵鎮經濟開發區承包了一塊地飼養柴雞。當時,他一次性購買了1700隻柴雞,當年市場就供不應求。隨後又擴大到4000隻,同時,為了看家護院,他還順帶著買了200隻鵝。本想著擴大養殖規模後能小發一筆,可誰知,2009年中秋節,一場傳染病讓他飼養的柴雞死了個精光,這讓王立瑞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穀底。然而,細心的他發現,在這場“災害”中,4000隻柴雞全死了,用來看家護院的200隻鵝卻毫發未損地活了下來。“沒想到,鵝的抗病能力如此強!”於是,王立瑞便有了養鵝的想法。

經過多方了解和考察,王立瑞發現養鵝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按照國際市場行情比較,鵝肉價格是雞肉的5倍,是牛肉的2倍,在我國南方地區,吃鵝是一種時尚,活鵝需求量十分驚人,上海一年需要5000萬隻活鵝,廣東省一年活鵝需求量高達8000萬隻。”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王立瑞十分興奮,2009年10月,他和兒子一起到南陽的養鵝大鎮——太平鎮實地學習養鵝技術。回來後,他便從親戚朋友那裏借錢購買了大批鵝苗。在他的精心飼養下,第二年就見到了收益,當年淨利潤30多萬元。2011年3月,他還到江蘇朔陽幾家上規模的養鵝企業學習規模養鵝技術,並擴大了養殖規模,使收益成倍增加。

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王立瑞也發現,養鵝業市場雖然空間大、前景廣闊,但以千家萬戶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無序的養鵝模式,無法同規範有序且又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意識到這點後,王立瑞審時度勢,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物資、供銷、信息等服務,並實行統一供種、統一飼料配方、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五統一”運作機製,不僅提高了鵝的肉質、鵝蛋的品質,同時極大地調動了當地農戶養鵝的積極性。

在不斷積累和發展的同時,王立瑞還摸索出了一套“王氏養鵝經”,探索出了一條“地上種樹、樹下種草、草上養鵝”的循環養殖之路。鵝離不開水,王立瑞在養殖場建了池塘,池水可以澆地、喂鵝,鵝糞拉在地裏,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又促進了核桃樹的生長,這樣既環保又降低了養殖成本,不僅增加了收入,也對規模化養殖的生態環境保護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可別小看了這循環養殖,這不,前兩天安陽縣委農辦還給合作社牽線搭橋,我們縣裏的鳳凰崗生態園和龍飛種植專業合作社蓮花種植基地都對這種循環養殖產生了濃厚興趣,已經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王立瑞告訴筆者,鳳凰崗生態園種植經濟林約900畝,通過林下養鵝,鵝把草吃掉,然後糞拉在地裏,這樣不但鵝長得壯,還增加了土壤肥力,促進了樹的生長,也降低了養鵝的成本。蓮花種植基地通過水草養鵝,鵝糞肥藕,可大大節約養殖成本,僅飼料每天便可節約費用200餘元。

“下一步,我準備啟動二期工程的建設,除了繼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的群眾共同致富外,我計劃建一個幼鵝繁育科研所。同時,利用鵝糞建一個沼氣池,實現生態養鵝,打造豫北地區最大的標準化養鵝基地。”說起今後的打算,王立瑞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