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造提升農村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1 / 1)

改造提升農村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調研

作者:許立文

農業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黨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農耕文明在地位、作用和發展現狀等多方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上,要提升改造農村,改變滯後現狀,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朝著城鄉同步共進和協調發展的目標前進。

改造提升農村產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就是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運用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科技能力和水平,使農業生產力始終充滿活力;堅持用現代工業經營管理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帶動城鄉產業同發展共繁榮。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引導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流動,使得社會資本有序進入農業領域,正在改變著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農村產業升級,已經逐漸成為農民致富的“龍頭”。改造提升農業,就需要推廣機械化。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網絡,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實施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當然,人的因素也至關重要。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新型農民,將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內核”力量。

改造提升農村基礎設施,讓農民的村莊美起來

如今,環境問題不僅存在於都市,農村也存在化肥農藥殘餘和“垃圾圍村”等環境汙染問題。因此,讓村莊美起來,先要治理汙染,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重點治理農村飲用水源、垃圾、生活汙水、種植養殖汙染、工礦汙染。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需要統一規劃和建設村落水、電、路、信及廣播、電視、綠化等基礎設施和文體、教育、衛生、科技、商貿、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隻有設施完善,才能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建成了一批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聚集、商貿物流、生態環保於一體的新型農村示範社區。這些新型農村示範社區要體現民族特色、曆史傳承、文化內涵和地域風貌,與城鎮布局、村莊整治、避災扶貧、移民搬遷、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防止出現千“區”一貌。

改造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就是要在不斷健全城鎮公共服務體係的同時,加快改造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讓公共財政的福利更多地普惠農村,使城鄉居民平等享受同質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發展成果。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為重點,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標準,使社保體係惠及全體社會成員。以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建立一批職業教育培訓基地、農民工培訓基地和再就業培訓基地,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規範勞動用工製度引導、鼓勵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當前,特別要在促進教育事業城鄉均衡發展、醫療衛生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和公共文化體係建設上花心思。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分布。做好改造提升農村工作,既是中央“四化同步”發展的重大部署,也是在繼承傳統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曆史必然。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村發展潛力,既是當前的重大任務,更是億萬農民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