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華南農業大學報》報道,鬱南無核黃皮花粉胚囊發育存在的敗育現象,是導致其無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和有核黃皮混種能穩定保持無核性狀的重要原因。因此,無核黃皮母樹的形成極有可能是極其湊巧的天作之合,加之鬱南地區以其北回歸線以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優良無汙染的生態環境,給了無核黃皮生長的一片天然沃土。
不論無核黃皮母樹究竟是哪個版本的來曆,現已不再重要,幸運的是,近百年來,通過這兩株果無核黃皮母樹的不斷嫁接繁衍,發展壯大,到目前鬱南縣全縣無核黃皮的種植麵積超過7萬畝,產值近2億元。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其果大、無核、酸甜適中,亦成為送禮佳品。
今天:豐收時節鬱南黃皮圍城
當記者一行驅車駛出高速路口,駛入鬱南縣境內時,隻見道路兩旁盡是果農紮堆擺賣的無核黃皮。在前往無核黃皮母樹所在地建城鎮時,公路兩旁幾乎都是碩果累累的黃皮果樹種植基地,黃皮獨有的香味蔓延在山林間,整個建城鎮都沉醉在果實壓頂的黃皮樹林中,呈現出一幅“黃皮圍城”的美景。
“一般黃皮畝產千斤,一斤黃皮的毛利有6-7元,一戶果農每種植5畝黃皮樹,一年的毛利潤就可以達到3萬元。”當地一位農業局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有了無核黃皮果樹,鬱南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愁過。有一些種植戶,更是由於種植鬱南無核黃皮蓋上了新樓房,買上了小汽車。“種果成勢、變果成金、以果成名”是形容鬱南縣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之路的準確描述。
而今,一年一度的鬱南黃皮節時,許多遊客都慕名而來,登臨“幹園”,觀賞母樹,品嚐果實。自1986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無核黃皮生產以來,鬱南縣十分注重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並想方設法把無核黃皮種植生產轉變為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2002年至今,鬱南縣通過每年舉辦“無核黃皮節”,大力推進“西江生態遊”、“南江風情遊”和“百裏果香遊”,以無核黃皮節為鋪墊發展出一條以農業觀光旅遊為主的生態農業之路。
據悉,在近日舉辦的2014年雲浮(佛山)名優農產品博覽會上,鬱南無核黃皮成了“明星產品”,雖然30元一斤的價格有點貴,但其無核、果大、肉厚、味美,短短幾小時就銷售完4000多斤,據統計,農博會3天共銷售無核黃皮達1.2萬斤。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和極具“品牌效應”的鬱南無核黃皮的未來遠不止於此。